《中国公共政策的新领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交通与可持续性》
作者:希尔达·罗莫·克里斯坦森 张贵芬
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交通研究的主流观点,考察与之关联的社会不平等及不可持续行为,认为为了实现更加公平、低碳的交通,应将文化维度,包括作为分析范畴的社会性别视角考虑在内。其次,结合中国报纸和在北京市及上海市的实地考察,探讨了中国城市的交通和出行,分析了私人汽车、公共交通及自行车等各种日常交通工具中所体现出的性别与阶级差异。研究表明,新的交通模式和实践倾向于满足中产阶级(男性)的需求,近来的交通举措同样引发性别与阶级之间的等级差距,这可能会阻碍交通向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收入分配中的性别差异——来自工资与养老保险的解释》
作者:郭磊 毛畅果
本文选取工资和养老保险作为衡量指标,以芬兰为例,比较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在两次分配中的性别间收入差距。研究发现:收入上的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初次分配的工资上,还体现在再分配的养老保险中;养老保险的部门差异和性别差异源自整个劳动时期的工资和工作年限的差别。因此,协调部门间和性别间收入差距应同时考虑工资和养老保险。
来源:《软科学》2018年第9期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困境:身份认同与组织化发展》
作者:黄粹
本文关注留守妇女组织化这一新的发展路径,分析其结社的制度环境及推进路径。结合对全国4个省份709份问卷的调研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组织化程度较低,留守妇女个人的结社行为仍受制于父权观念、政府依赖心理及留守身份认同感缺失等非正式制度和社团双重管理改革时滞、现有妇女组织示范效应较差及民间传统组织挤占发展空间等正式制度层面的双重制约;推进农村留守妇女结社需要依靠正式制度的强力推进和非正式制度的渐进变迁。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收入如何影响中国夫妻的家务劳动分工》
作者:孙晓冬
本文通过对CGSS2012数据的考察发现:妻子对配偶经济依赖的下降会减少其家务劳动比例,二者关系不受个人及配偶绝对收入的影响;配偶绝对收入的加入使得经济依赖与丈夫家务劳动比例的联系从线性负相关关系转变为倒“U”型曲线关系。上述发现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收入与劳动性别分工的关系提供了更为准确与具体的证据,并预示了一种不同于已有理论与经验研究的联系性机制与行动策略。
来源:《社会》2018年第5期
《中小学生性别角色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
作者:冯嘉慧
本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不同学校的五年级、初二和高二年级共720名中小学生为被试,测量学生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学校适应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显示出两个意外的现象:一是双性化群体的比例有很大提高,高于总人数的1/3。二是未分化群体高于以往相关研究的结果,接近总人数的1/3。以上两种类型群体的增加,导致典型男性化和典型女性化群体的比例相对较低,两者共占总人数的约1/3。双性气质的人数增加,社会转型以及观念变化可能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气质未分化群体的增加需引起关注。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