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9月2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妇女需参与发展 发展离不开妇女  游走于现实与幻想的边缘:卡塔琳娜·弗里奇的艺术 本土化和国际化同行 规范性与原创性并进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土化和国际化同行 规范性与原创性并进

——“转型期中国家庭变迁动态”学术研讨会观点分享

阅读提示

近日,“理论与经验的对话:转型期中国家庭变迁动态”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海内外近3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深专家、青年学者等160余人,共同围绕“家庭社会学的本土化与规范化”“家庭变迁动态”“婚姻与同居”“家庭内部性别关系”“男性参与”“代际关系”等八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家庭研究队伍,提高中国社会学的国际话语权。

■ 王会光 许若男

近日,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的“理论与经验的对话:转型期中国家庭变迁动态”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马里兰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海内外近3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资深专家、青年学者等160余人,齐聚上海大学,共同围绕“家庭社会学的本土化与规范化”“家庭变迁动态”“婚姻与同居”“家庭内部性别关系”“男性参与”“代际关系”等八大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激发青年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和培养新生力量,研讨会还特别增设两个青年论坛和一个海外专场。

家庭社会学的本土化与规范化

中国社会学自学科建立以来,对其本土化的讨论从未间断,共识还在进一步形成中。而家庭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其本土化和规范化的研讨也成为与会学者们关切的核心议题。

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谢宇教授从社会科学的三原则(变异性、社会分组、社会情境)出发,提出社会科学应该遵循总体逻辑(population logic)而不是类别逻辑(typological logic)。在概括中西方社会的本质区别的前提下,他提出如何在深入理解中国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家庭社会学的研究。他强调理解家庭问题是理解社会不平等的一个核心起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吴小英研究员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家庭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指出国内的家庭研究面临着议题偏向、碎片化、本土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缺失等问题。很多研究依然深陷传统与现代的二元论解释框架,然而这种理论视角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转型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亟须探寻适合本土的概念与理论解释架构。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陈绯念教授作为国际老龄研究期刊的副主编,和与会学者分享了近年来家庭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学术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误区等。她鼓励青年学者要以个人兴趣和好奇心为起点,去从事学术研究。她建议广大青年学者要平衡学术成果的质和量,专注自己的研究领域,形成聚焦的成长曲线。

现代化转型与家庭变迁动态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助推了第二次人口转变的到来,中国的家庭结构、生育观念、婚姻关系等正日益发生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的顾宝昌教授回顾了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学者关于家庭的单复数问题的激烈争论(families还是family),反思性地提出了“什么是家庭”的问题,并强调了第二次人口转变下家庭形态的多样化对我们理解未来的家庭和社会变化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郑真真研究员梳理了我国生育率下降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历史进程,反思了中国女性在生育率转变中的作用。她认为这种反思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人口转型的内在机制以及制定长期的生育政策和公共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的李婷副教授、宋健教授和西南交通大学的范文婷博士等人的文章发现,我国几乎所有地区家庭结构都朝着小型化、多元化的方向进化,同时也发现了主干家庭的持续生命力。中山大学的钟晓慧副教授从社会政策的视角切入,强调家庭对于其成员的经济功能,指出社会政策要关注家庭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驱动下“再家庭化”的趋势。

婚姻、性别关系与男性参与

婚姻、性别关系是家庭研究的传统领域。很多学者对婚姻和日益增加的同居现象予以关注。

香港中文大学的宋婧等考察了珠三角青年的同居和婚姻态度,南京大学的朱安新等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探讨了女性的婚前同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钱岳等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公私领域分离形塑了男性和女性日益不同的家庭和工作态度。浙江师范大学的林晓珊考察了家庭消费劳动中的情感和权力交织下的性别不平等。而上海大学的陈蒙等则探究了城市男女住房拥有情况差别的影响因素。北京大学的刘爱玉教授指出,夫妻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性别角色实践形塑了男人养家观念的变迁。

代际关系与照料

代际关系是诸多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家庭研究的一项核心议题。尤其在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剧以及长期低迷的生育率,代际关系与照料出现了复杂的态势。

南开大学的吴帆教授等在对家庭代际关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归纳和论述的基础上,从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对家庭代际关系的测量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探索。复旦大学的周怡教授从抉择和行动过程的角度对在沪“老漂族”隔代照料过程中的选择性合作进行了研究。北京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成考察了女性教育水平对代际居住模式的影响。复旦大学的胡安宁教授等则讨论了祖先崇拜与老人受到养老资助和照料的关系。

与会青年学者关于婚前同居、女儿养老、女性教育获得、家暴、“并家婚”“耽美”文学等的研究也让人眼前一亮。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