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8月28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丽中国 它们的家在野外 高墙内的那一抹温柔绿 爱自然·重读经典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它们的家在野外

观众在“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上参观拍照。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陕西野生大熊猫 (周韵曦/摄)

经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但这并不代表圈养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当白衣描似画、横霜染风华的竹林君子“泰山”,绰约多逸态、软玉生温香的基地之花“暖暖”和忍者无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软萌战神“青青”等多只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明星大熊猫组成的“滚滚天团”出现在大屏幕上时,观众们脸上无不洋溢起灿烂而轻松的笑容。

8月23日,“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开幕。本次活动以“熊猫文化 世界共享”为主题,旨在研究探讨大熊猫生态保护和文化建设等世界性课题,凝聚大熊猫保护共识。活动期间,全球熊猫大使齐聚中国。

大熊猫的前世今生

800万年前,始熊猫(大熊猫的祖先-编者注)出现在地球上,并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一度站上食物链顶端。3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开始探索直立行走,并与大熊猫开始共存于地球上。

为了让参观者对中国大熊猫有更多了解,本次国际文化周上,主办方用大量史实、文字和图片、视频,详细展示了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生动介绍了大熊猫的习性和生活。

关于大熊猫的最早记载,可见《列子·皇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此处的罴即大熊猫。

在我国漫长绵延的历史发展脉络上,在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中,大熊猫曾以不同的名称持续受到古人的关注和喜爱。春秋战国,大熊猫被称为“貔貅”“白羆”,作为英武、勇猛的象征被写入《诗经》《尚书》;汉代,大熊猫被称为 “貘豹”“挚兽”,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将它列为西汉皇家园林中珍贵与颜值担当的第一名;唐朝,人们称大熊猫为“貘”,对其一见倾心的白居易更是洋洋洒洒写下《貘屏赞》。

在很多熊猫粉丝心中,大熊猫最大的特点就是“萌”,但别看它们外表圆滚呆萌、“居”必有竹,成年野生大熊猫几乎没有天敌。对于擅闯领地的不速之客,它们一定会用行动告诉你:“食铁兽”绝非浪得虚名。“而这恰恰就像中华民族一贯奉行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原则。”一名讲解员说道。

可见,活在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史实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大熊猫,一直以来都寄托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世界观和情怀。

讲解员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正是作为地球上少数能孑遗至今的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研价值极高,对人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研究生物进化过程,拯救其他濒危珍稀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以大熊猫人工繁殖为重点的科学研究,正成为探寻大熊猫生命奥秘的重要切入点。

让大熊猫与自然界共生进化

1963年,北京动物园成功繁育成活第一只大熊猫幼仔“明明”,但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仍然是制约圈养大熊猫种群扩大的三大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主的科研机构经过十多年的科研攻关,全面系统地解决了这些难关,圈养大熊猫种群实现了自我维持和快速发展。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司长杨超介绍,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我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截至2017年,全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

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从15个增长到67个,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同时,我国建成的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帮助圈养大熊猫实现了“优生优育”。杨超表示,目前圈养大熊猫“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518只。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最牵动熊猫粉丝的,是2018年大熊猫保护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实现的新突破——大熊猫野外引种成功产仔。

从2003年起,我国启动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7只,并获得7项国家专利,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

2017年,我国开创性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大熊猫“草草”连续两年野外引种取得成功,并于2018年7月成功诞下龙凤双胞胎。这项工作为圈养和野外大熊猫遗传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保持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种群活力。

在互联网上,大熊猫是当之无愧的“网红”,粉丝们给大熊猫起了“滚滚”“胖达”等众多形象可爱的网名,但“大熊猫绝不是宠物,它们真正的家在野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张和民表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大熊猫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重大,但这并不代表圈养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根据大熊猫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野生种群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依然良好。“这说明大熊猫并没有被自然选择抛弃,它们理应继续在野外生存繁衍,绝不能因为野外存在风险,就把野生种群捕回。保护动物并不是仅仅保护这个物种,更多的是保证它们与自然界共生,持续进化并在自然场合中,发挥作用,拥有一席之地。” 张和民强调道。

黑白二色让世界了解多彩中国

中国人最爱说的“气质”一词,最适合大熊猫不过:黑白相间、阴阳分明,正契合了中国古代的太极文化。也正是这简单的黑白二色,让世界认识了解到多彩的中国。

近代以来,共有100多只大熊猫身负使命前往世界各地。我国也陆续与全球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展开科研合作。

1869年,第一个亲眼看见大熊猫的西方博物学者、法国神父阿尔芒·戴维把大熊猫介绍到西方,并引起轰动;唐代,大熊猫首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二战中,英国伦敦动物园里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明”曾慰藉和鼓舞了惨遭法西斯德国轰炸的伦敦市民;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将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赠送给美国人民,“熊猫热”很快席卷美国;2010年,第一只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动物园的熊猫“泰山”返回中国,美国民众难舍难分。

正如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中所言,这种大眼睛(加上眼圈)、大圆脸、高额头、身体圆滚滚、具有婴儿式外表特征的萌物,似乎生来便担负着化解矛盾、消解戾气的作用。

目前,大熊猫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喜爱的“中国名片”,人们也早已习惯将大熊猫作为中国首席“代言人”。近年来,通过政府间的科研合作与友好交流,大熊猫所到之处均不分国籍、种族、性别与年龄的受到了“无差别”欢迎,为传播中国文化,拉近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重大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