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蓓
8月16日上午,如往常一样,何萍在办公室里安静坐下的时间依旧没超过10分钟。
她跟村“两委”干部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人员梳理贫困户的情况,商讨下一步的扶贫工作重点。接下来,她马上要到镇里向镇党委书记汇报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村两委换届刚结束,新班子承载着2000多村民的希望,担子很重。”何萍向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解释说。
在担任安徽旌德县孙村镇合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8年多里,何萍休息的时间很少。“比过去在外面做生意忙多了。村里人有事第一时间总想到找我,我手机里2000多个号码,一半以上是村民的。”何萍笑着说。
合庆村地处深山,全村700多户,人均耕地只有1.1亩,过去主要靠种植水稻。“一年忙到头每亩地上还挣不到500元钱”,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大片耕地和分到户的山场抛荒。
年少家贫,兄弟姐妹多,高中一毕业,何萍就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选择了外出闯荡。她从裁缝干起,再经营服装,之后又做起了药材生意。“在万元户还很稀罕的年代,我就不再为钱发愁”。
在许多村民眼中,何萍是一只从“穷窝”飞出去的“金凤凰”。但在镇领导的动员下,2009年,这只“金凤凰”飞回了“穷窝”,第二年高票当选为合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当时,村集体没有资产,还欠了十几万元的外债,村里到处是泥巴路,村民出行还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青壮劳力外出务工、老弱病残留守,田地撂荒,村民致富无门,生活捉襟见肘。如何走出发展的第一步?成为摆在何萍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合庆村耕地不多,但土地还算平整。何萍决定在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上做文章。她牵头成立起富塘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把乡亲们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减少成本,提高效益。想法虽好,但一些村民对何萍发起的倡议不理解,响应不积极。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何萍挨家挨户去做思想工作,向村民解释规模化种植和科学化运作的好处,承诺给农户的保本收益。
她最终赢得了农户的信任。合作社规模经营的好处也很快显现:当年,合作社土地每亩水稻节本增效就达到了120元。如今,全村90%的农户都加入了合作社,通过几年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种植,合作社晋升为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单一经营水稻种植,经济效益仍然较低,如何发挥合作社龙头作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造血功能?此外,如何壮大村集体,为村庄公共事业发展积攒资金和力量?一道道难题再次横亘在何萍面前。
2015年,旌德县启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改革后的旌德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三变”,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万事俱备,只欠缺好项目和好产业的进驻”,2016年1月,通过多方联系、积极协调,外来种植大户吴贵民带着他的芦笋种植项目,走进合庆村。
记者采访时,530亩的芦笋种植基地早已是一派欣欣向荣。“芦笋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亩产万元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了土地收益。村民以土地入股,基地每年给农户每亩560元的保底分红。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贫困户可以就近就业,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基地负责人、吴贵民的儿媳妇吕遐仙告诉记者,基地高峰时用工达到120人以上,每天80~100元的务工收入,为留守妇女和老人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途径。
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2017年,村里以150万项目资金入股,去年分红15万元,“今年准备再跟进1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以增加到20多万。”何萍说。
村集体有了钱,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几年来,村里的主干道得以改造、硬化,修建了高质量的机耕路,完成了人饮、村庄绿化、农户改厕等工程,还建设了一个30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健身广场……一桩桩实事,让合庆村从“穷窝”蜕变为令周边村民羡慕的富裕和谐美丽的新农村。
采访中,芦笋基地投资人吴贵民对何萍直竖大拇指:“何书记有胆识,有魄力,有能力,跟她合作,信得过!”
记者问正在基地采摘芦笋的村民吕根霞:“今年你们为啥还选何萍当书记?”
她脱口而出:“何书记带着咱们挣了钱,过上了好生活,又把村子建得这么好,不选她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