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 实习生 郭泳琪
对于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学习需求、培育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校外培训具有积极作用。但近年来,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应试”培训,裹挟家长被动参与并成为普遍趋势,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招生入学秩序,加重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今年2月,教育部联合民政部等多个部门开展了关于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收效良好。但也有媒体发现,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操作更加隐秘,且大量违法培训机构被取消后,“培训热”不但没有降温,甚至出现培训价格飙升的现象。8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让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规范终于有了最基本、最系统的政策依据。
治理校外培训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
“校外培训机构作为教育的一种业态,是市场经济下的产物。近年来的迅猛无序发展已经产生不容忽视急需解决的弊端。”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出现的诸多问题,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关注已久,“首先是与‘立德树人,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超前给进度、超纲加难度、提分靠刷题’等教学方式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其次是加重学生负担,在全国各省市,学生参加课外补习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三是破坏教育生态,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与部分重点中学形成利益链条,严重扰乱了教育公平与秩序。”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别人都在补我们不补就落后了”等恐慌焦虑深深困扰着家长们,造成盲目跟风。所带来的后果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
8月23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了解到,截至8月20日,全国已摸排培训机构38.2万家,其中发现问题25.9万家,按照边摸排边治理的原则已经整改4.5万家。专项治理工作摸排阶段任务已基本完成。
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认为,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仍是一场非常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吕玉刚说:“校外培训机构的‘剧场效应’非常突出,实际上反映出家长存在的观念问题。因此,要从思想观念上入手,在全社会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每个家庭都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才能有助于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这个问题。”
吕玉刚表示,教育部正在制定的有关文件当中,特别重视如何进一步做好家庭教育引导工作,“这里面包括每个家长如何正确、准确、科学地认识自己孩子的自身特点和潜力,合理地设置对孩子的期望值,防止过高、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和攀比。” 在吕玉刚看来,如果家长的观念得不到科学引导,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工作则格外困难。
《意见》为培训机构今后办学划出“红线”
“校外培训机构属于民办教育范畴,但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都缺少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明确翔实的规定。也正是由于上位法的缺位,导致各地教育、市场监管等管理部门无法管、无力管。” 刘希娅认为,正是《意见》的出台,“填补了这一制度空白,将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在制度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意见》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要求。首先是要提升教学质量,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每门课程,为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创造条件。坚决查处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其次是严明入学纪律,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剪断校外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招生的利益关系。三是做好课后服务。要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中小学校要充分挖掘学校师资和校舍条件的潜力,并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努力开辟多种适宜的途径,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视野,增强实践,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
“《意见》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培训机构遵循教育规律进行了严格细致的规范,这是培训机构今后办学的‘红线’。”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志成认为,《意见》中,对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坚决查处并追责;对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有关教师的教师资格等要求,“让学校从校内教育教学上负起责任,提升质量,减少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不必要需求。这无疑是从源头上遵循教育规律,系统做好教育服务,规范校外培训的基础。”
减少培训需求需激发学校内在活力
总的来说,课外培训机构的治理,需要疏堵结合,重视源头治理。
“从教育服务对象看,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杨志成认为,“由于学生总体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校内教育与校外培训如果不能有效配合,高效服务,就会大量占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休息和娱乐时间,占用学生和家庭的机会成本,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加。”因此他建议,“校外培训机构健康发展要与校内教育教学工作整体研究相一致,系统推进改革机制。”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则建议,一方面要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行为,引导它们走向促进素质教育的转型发展;同时,要规范地方政府和学校的行为,提高中小学育人能力,从源头降低学生和家长参与课外培训的需求。
据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5的数据显示,学校的自主性与减少课外补习具有正相关性,“这提示了通过激发学校内在活力,减少培训需求的路径”,杨东平由此认为:“关键是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韩国的《放学后教育计划》,实行由政府资助,公办学校提供‘三点半’之后的保育、托管、学术课程补习、艺术课程辅导、娱乐活动等教育服务,以较低价格、较高质量吸引了大量学生从培训机构回流到学校。此外,还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成本分担等多种方式,促进公办学校与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面向弱势学生的公益性课外补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等,形成多元互补的健康的教育生态。”杨东平表示。
他指出,从长远来看,“减缓义务教育阶段的升学竞争,一个重要方面是深化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适时提出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目标,深入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构建一种低竞争、低控制、低评价的全新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