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儿童在观看一款教育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机器人乐团吸引参观者驻足。(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参观者在拍摄一款仿生狐蝠超轻型飞行器。(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一名小朋友在与机器人进行互动。(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摄)
第四届世界机器人大会落幕
8月19日,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闭幕式上正式发布了《机器人十大新兴应用领域(2018-2019年)》。
大会为期五天,以“共创智慧新动能,共享开放新时代”为主题,由论坛、博览会、大赛、地面无人系统活动四大板块组成。主论坛汇聚了来自中、俄、美、德、日、加、韩、以等国300多位业界顶尖专家和企业领袖。博览会专业化程度全面加强,16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全面展示了最新成果及应用。格力钢琴机器人,中国自主制造完全摆脱外部供电的机器狗,在中国首飞成功的费斯托仿生飞蝠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达芬奇Xi,人形机器人优必选Walker等精彩展品集中亮相。同时,大赛设置了共融机器人类、BCI脑控类、青少年机器人设计类、KOB全球机器人格斗类、无人船公开赛五大类赛事。
大会闭幕式上正式发布了《机器人十大新兴应用领域(2018-2019年)》。世界机器人专家委员会经过深入探讨与交流,系统归纳了来自于国际知名咨询机构和权威行业协会的详实数据,并结合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发展的动态趋势与演进规律,遴选出了物流仓储、消费品加工制造、外科手术及医疗康复、楼宇及室内配送、智能陪护与情感交互、复杂环境与特殊对象的专业清洁、城市应急安防、影视娱乐拍摄与制作、能源与矿产采集、国防与军事共十个未来机器人最具潜力的应用领域,成为本届大会的标志性成果之一,也将成为引领全球机器人产业技术前沿、引领产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风向标。
世界机器人大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有机器人界“达沃斯”“汉诺威展”“奥运会”的美称,业已发展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融合科技与产业的一个重要平台。
服务机器人遍地开花
做家务打扫卫生,帮老人配药听诊,陪孩子学习娱乐,还能帮助送快递……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正在走出实验室,走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类型愈加丰富,并向各领域渗透。在机器人大会上,来自美国、瑞士、以色列、中国等多名从事机器人研究的专家阐述了服务机器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的服务机器人是未来
面对服务机器人前所未有的市场蓝海,各大机器人企业互不相让,在博览会上纷纷拿出“看家本领”:
——猎豹移动开发的机械臂现场制作咖啡,这款机器人可以用手臂娴熟精准地调配出一杯新鲜咖啡,并拉出一朵漂亮的奶花。“它模仿咖啡大师的手法,但比人更有优势,因为每一杯咖啡都可以保证标准化。”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介绍说;
——来自天智航公司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和柏惠维康公司的“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赚足了眼球,慕名前来展台参观咨询的观众络绎不绝;
——擎朗智能展出的一款全新产品花生无人配送机器人,专注于社区、楼宇等场景最后一公里的快递配送服务;
——在几种扫地机器人中,iRobot的Roomba 980最吸眼球,它可以提供包括边角清洁模式、脱困模式、线缆防缠绕模式、污垢探测模式等多重智能路径规划和清扫模式,更好地满足家居需求;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智能服务机器人产品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不断拓展。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情感机器人、陪护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率先在市场落地。
在《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8》中列举了几种目前世界领先的服务机器人:例如,新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突破性地实现了术中成像的画中画技术,帮助医生更精确、安全、高效地完成微创手术;洗澡机器人Poseidon全包围的环境设计和弯曲且安全的玻璃在帮助残疾人解决个人卫生问题的同时,保证用户隐私性,提升特殊人群的生活品质;意大利Teotronica的钢琴机器人特奥特劳尼克拥有53根手指,关节灵活,弹奏速度显著快于人类。
“以消费者需求为驱动的服务机器人将是未来。”台湾大学讲座教授罗仁权说,“消费者要求我们必须对机器人进行定制化,所以服务机器人是未来的市场所在,它的需求数量将是巨大的。”
“对于服务机器人来说,人工智能是个非常大的历史契机。”傅盛指出,人工智能出现前的机器人,更多的是自动化的机器,更多的是千百次地重复一个被高度定制的行为;人工智能出现后,让这个自动化的机器从工业产线走出来,奔向我们的生活场景,在一个半开放状态下和我们实现互动,主动地感知并提供服务。
“总之,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切实走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机器人,而不希望机器人只是一个噱头。”傅盛强调说。
医疗机器人从实验室到手术室任重而道远
作为服务机器人的重要类别,医疗机器人应用的广阔前景和重要程度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
对于目前世界上医疗机器人市场现状,以色列理工大学教授、以色列Mazor手术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摩西·肖厄姆介绍说,医疗机器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外科手术、康复和体内设备。他举例说,比如在外科手术方面,著名的达芬奇系统可通过屏幕看到具体动作,达到远程操作,现在每年大概能完成100万台的外科手术;康复方面,阿尔戈医疗技术公司打造的可令人重获行走能力的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残疾女孩完成马拉松。
“机器人在应用中的优点很多,它可以更加精确地完成微创手术,而且大量减少了辐射。”摩西·肖厄姆说。但他同时也表示,现在有大量的研究机构都有关于医疗机器人的项目,但目前只有少数项目可以真正走进手术室中,“这个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大家能够加入进来。”
近年来,我国已经有多个科研团队致力于手术机器人的开发,以应对老龄化加剧、消费升级,无论是老牌的哈工大、新松、妙手等上市公司,还是新兴医疗科技企业天智航、柏惠维康等都研发出了自己的成品。
“医疗机器人的发展非常迅速,现在很多医院已经把机器人作为医院的卖点了。人类临床医生和基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协作将从根本上改变二十一世纪手术和介入医学的操作方式。”瑞士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布拉德·尼尔森如此表示。
但他同时指出,要把机器人输入到人体中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不像机器人扫地那么简单。从实验室到手术室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每一点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
布拉德·尼尔森表示,“这个领域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从医疗机器人本身来说,它的成本必须大幅度下降,要把它做得更为便宜才可以;而且对外科医生的培训和远程系统的操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天津大学副校长王树新则提出了手术机器人中更加具体的挑战,即刚与柔的设计转换。他认为,刚性器械已经在工业界和医疗界得到了应用,但柔性器械是解决与人体相适应更有效的手段,如何把刚性的特征和柔性的好处结合起来,是做下一代医疗机器人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刚柔并济才有可能把内科和外科融合在一起,也只有这种情况才能使软和硬很好地结合,很好地融合到手术机器人的功能中。”
机器人创造了新的工作
在机器人的相关话题中,关于“机器人和人类抢饭碗”“机器人影响就业”的话题热度一直不减。对此,多位专家发表了看法。
“机器人并不是消灭了人类的工作,而是创造了新的工作。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自动化会使得全球8亿个工作岗位消失,但会创造8.9亿个工作岗位,这是真实的事情。”美国机器人工业协会主席杰夫·伯恩斯坦表示。他指出,这是因为机器人会创造出很多想象不到的工作,“二十年前谁能设想到会有搜索优化师或者社交媒体管理经理这样的角色呢?所以很多工作是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
杰夫·伯恩斯坦介绍说,从美国二十年来发展的情况会发现,机器人销售得越多失业率越会下降,机器人销售下降失业率就会上升,“因为创新性提高后公司会提供更多的投资给创新和自动化。现在美国是处于低失业率的时代,得益于大量机器人的投资和使用。”
优傲机器人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艾斯本·奥斯特加针对有着巨大发展前景的协作机器人表示,这些机器人并不会抢人们的工作,而是作为一种工具协助人们更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人们发明了电钻或者螺丝刀并不会夺走人们的工作,而是让人们利用这些工具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工厂的人们有了机器人以后,他们就可以像专家一样工作,生产率会提升,产品的质量也会更好,还会生产出更独特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