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元(右)和前辈张光波。
杨丽霞(左一)下乡义诊。
叶英(左二)在为先心病患儿治疗。
编者按
在救死扶伤的战场上,在护佑生命的最前线,处处都能见到女医生的身影。在生与死的救治边缘,她们步履维艰却始终坚守。在医疗战线上,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勇担使命、仁心济世。8月19日,我国1174.9万卫生健康工作者迎来了首个“中国医师节”。今天,让我们走近女医务工作者这个群体,倾听她们的心声,感受她们的大爱情怀!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彭芸
患者的认同,是我们坚守的动力
在云南普洱市人民医院妇产儿童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杨丽霞看来,妇产科是给人带来希望和幸福的科室。
杨丽霞刚开始工作那段时间,条件极其艰苦。1987年11月,澜沧地震后的一天,刚搬离危房,妇产科在连产房都没有的情况下,杨丽霞接待了一名双目上翻,嘴角歪斜,同时伴有抽搐,子痫的产妇。产妇的这些症状是特别危险的征兆,容不得半点犹豫,杨丽霞立即组织抢救。没有产床,就临时用床垫,没有产房,就用床单围起来,最后借着手电筒光亮进行手术,杨丽霞用产钳把胎儿拉了出来,产妇才停止了抽搐。
“看着产妇和新生儿母子平安,虽然累和苦,但心里高兴。”杨丽霞说。
杨丽霞的爱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小县城的医院,外科妇产科是不分家的,夫妻二人经常一起查房,手术也基本一起上。作为临床一线医生,每当有急诊病人,夫妻俩常常轮流出诊,家成了急救呼叫点。
记者问杨丽霞有没有后悔从事妇产科工作,她回答:“从事妇产科工作30多年,工作中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症状的妇女姐妹,看着患者在自己和同伴的精心医治下放心和平安地走出医院时,内心会有种被需要和被认可的满足,这种被需要和被认可的满足感让我觉得自己30多年的坚持和付出是值得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乳腺诊疗中心副主任宋小运告诉记者,来自工作中的感动是她努力工作的动力。“我在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与病患共同抗击病魔地良好关系,能得到患者的信赖,就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
她坦言,从医二十多年,自己也曾碰到过不讲理的患者,有时候也会受到很不公平的对待,也曾灰心、失望、沮丧过,但更多的还是感动。
宋小运是回族。当一个回族人离世的时候,亲人会做一种食品——油香,并把这个食品赠送给生前帮助过死者的亲人、朋友,表示感谢。
宋小运接诊过一位回族患者,这名患者在做完手术后大概一个月左右,因为意外感染去世了,宋小运曾担心患者家属不能接受这一结果……
让宋小运意外的是,她收到了患者家属赠送的油香,“我当时特别感动,这份油香的价值对我来说非常宝贵,这是病人和家属对我的一份真情和信任。病人家属的这个举动让我发自真心地认同医生这个职业,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是值得的。”宋小运说。
选择了从医,就意味着奉献
一提到援疆,人们脑海里也许只有铮铮男儿。然而,在每一批援疆队伍中,在一次次危重症孕产妇的抢救工作中,却不乏女性的身影。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救中心的主任医师、48岁的援疆专家叶英,是第7批20名江苏医疗援疆专家中唯一一名女性,被同事诙谐地称为“大熊猫”。她因为负责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经常夜里被叫醒处理紧急情况,也常常通宵守护那些刚刚做完手术的心脏病患者,一个人承担着几个人的工作量,还常常去几百公里之外的偏远山区开展义诊……
叶英比男同事们更多地面临着来自语言、环境、卫生、生活习惯的改变和身体不适的考验。一次下乡时被蚊虫叮咬,叶英整条腿肿得跟象腿似的,但她并未因此退缩。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叶英不敢有一丝懈怠,期间在治疗两位漏斗胸的患儿时,当地医生没有护理经验,叶英从治疗计划到护理计划都一一倾囊相授,从患儿翻身时的注意事项到液体吸出入量的管理都详细地告知每一位当班护士,最终帮助小患者闯过生死关口。
叶英对记者说:“穿上白大褂至今已过去27年,从当医生的第一天开始就知道医生比大多数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自己读研读博做访问学者不断更新知识,只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当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和亲人来到南疆工作,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使然。”
“中国医师节是对我们职业的肯定,也将鞭策我们继续努力工作。”叶英说。
一直秉承着医者仁心的北京小汤山康复医院优秀医师、健康管理中心中医内科主治医师白雪琴,为了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恢复健康,使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她始终勤学苦练,经常在自己身上试药试针,体会药性和功效及扎针感受,每次开方后会告诉患者药性,让患者都会有思想准备,以便积极配合治疗。
白雪琴表示,中国医师节的设立是社会和人民对从医工作者的肯定和关爱,并为自己是一名医生感到骄傲和自豪!
好医疗要有关怀 好医生要有温度
“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有知识、有技术,还要有温度、有人文情怀和艺术修养,真正无愧于医生这个崇高的行业。”8月11日,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的曲元参加了“2018常春藤·无痛分娩基层行”公益活动。在内蒙古锡林浩特进行公益活动当天就在锡盟医院为5名产妇实施了无痛分娩技术,之后5名产妇全部自然分娩成功。这次活动无疑是让分娩镇痛技术走向基层,造福边远地区妇女的一次成功尝试。
20年前曲元和她的同事们就注意到剖宫产率上升的问题,并发现产妇害怕产痛放弃自然分娩问题的严重性,而当时集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为一体的分娩镇痛方法无疑成为广大女性的福音,“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及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推广分娩镇痛技术特别困难。”曲元说。
从2001年规模化开展到现在,北大第一医院分娩镇痛数累计达到2.5万例左右,成功率几近百分之百。与此同时,国内许多大医院也已相继推广这一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曲元和她的同事们的努力功不可没。但这一成绩并没有让她们感到欣慰,因为,从全国情况来说,每年1700万的产妇,享受分娩镇痛的比例,只有10%~20%。
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曲元告诉记者,就在中国医师节前夕,国家有关部委共同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的意见》,强调麻醉工作的重要意义,其中,国家卫健委要求医院收入分配向麻醉医生倾斜,“希望国家出台这个政策以后,通过经济杠杆来吸引更多的后备人才,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麻醉医生的队伍当中,真正为广大的患者和老百姓造福。” 曲元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