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8月15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时代女性 鲜敏,现在“飞起来了” 陈旻:我是一个为探险而生的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罗布泊 探险登山

陈旻:我是一个为探险而生的人

穿越罗布泊

陈旻攀登中国一号冰川(新疆)

◆ “13年的探险,多次死里逃生。而我依然想要热烈地活着,热烈地迎接和享受命运。”

◆ “我更喜欢把这种探险称为行旅,因为这一切都是果敢与信念、困境与折磨、生与死的身心印记。”

◆ “追求热爱的东西是没有时间界限的,我会一直走下去。”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袁梦佳

3次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

4次驾车进藏,独自一个人待在阿里地区7天;

成功登顶玉珠峰(6178米)和慕士塔格峰(7546米);

徒步60公里涉险抵达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大本营;

穿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无人区;

……

她49岁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个性鲜明,追求理想,享受户外探险带来的成果。这就是陈旻。

究竟是什么促使陈旻如此彻底地投入,甚至不惜生命去冒险呢?她的应变能力、勇气和决心又是从何而来?

“军人父亲是我探险的启蒙老师”

“父亲1946年参加解放军服役于内蒙古骑兵师,他征战沙场出生入死。我自打小时候,就被他那种坚毅果敢、不畏生死的英雄气概深深影响。”如何走上探险之路,陈旻谈起了自己的父亲。

她承袭了父亲坚毅刚强的性格,父亲会经常鼓励女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出生在青海的陈旻,骨子里天生就有着对高山大河、蓝天白云的向往。她17岁那年,在与4个小伙伴15个小时30多公里的环青海可鲁克湖徒步野游的过程中,陈旻就已经在心田“种下了一颗热爱户外探险的种子”。

“那是一次终身难忘的不懂得是探险的冒险经历。我们穿着胶皮球鞋,沿着布满芦苇的湖边穿过沼泽,踏入盐碱滩,脚底磨出了蚕豆般大小的五六个血泡。深夜23点多,当我们疲惫不堪浑身是泥地到达克鲁克湖保护站时,被工作人员一顿呵斥:‘这里有狼,你们不要命了?’那次经历,刻骨铭心。虽然异常艰辛,但我却充分感受到了户外探险的乐趣。”陈旻说。

“柴达木盆地艰苦的工作环境锤炼了我的性格”

1991年至1997年,陈旻在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做新闻宣传工作。“我工作的地方叫花土沟,这是柴达木最苦的地方。它位于柴达木的最西端,紧挨着新疆,从地图上看,再往西迈出一步就是楼兰古城,地图上把这个地方叫做茫崖。石油人给这里取名为花土沟。这是一片荒凉连着荒凉的地方,高寒缺氧,沙尘漫天,没有水也没有绿色。我在这里工作的7年本身就是一个探险的过程。”陈旻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环境对她的考验,并没有到此为止。

她的日常工作就是扛着摄像机,在沙漠、戈壁、沟壑之中随车奔波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采访奋战在油田一线工作的工人们。如遇井喷或者生产会战,陈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记录工人们全力抢险、为油而战的过程。那些浑身上下被原油糊住的工人,用沙子、再用汽油、最后用清水“洗澡”,他们全身起皮,发红灼热,时时有刺痛感……这一幕一幕,都让陈旻深深震撼,随即觉得自己的身心豁然圣洁起来,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她充满了对艰苦的宽容、对困难的蔑视、对生活的热爱。陈旻完全融入这种环境,由衷地喜欢它。

“我其实就是一个为探险而生的人。”

“13年的探险,多次死里逃生。而我依然想要热烈地活着,热烈地迎接和享受命运。”

于是有了三次穿越“死亡之海”罗布泊故事。

第一次穿越时,陈旻跟随探险队环绕新疆、青海、甘肃,行程近5000公里。此行,最考验她们的是在罗布泊每小时只能前行5公里的盐碱地,还有那布满坚硬无比、随时会扎破车胎的砾岩石。直到某日凌晨4点,她们终于摆脱困境到达湖心;

第二次穿越时,在罗布泊北岸,陈旻乘坐的越野车一头扎进了白花花的“夺命”大盐泽。大家一起赤脚上阵,用铁锹和手挖了两个半小时,终于把越野车从盐泽里挖了出来;

第三次的穿越,是一次历时15天近4000公里大征程。他们穿过令人胆寒的古阔叶林区,越过满是大坑小洞的沟壑纵横之地,终于抵达北纬39°区域。

陈旻说,她更喜欢把这种探险称为行旅,因为这一切都是果敢与信念、困境与折磨、生与死的身心印记。

于是有了四次进藏的经历。

“探险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状态。我刷新了自己对户外探险的认知,并更好地传播无论是否实现目标都能收获难得的经历。”陈旻告诉记者,第二次进藏返程时,在盘山路上所遭遇的危情至今令她无法忘怀。

那日凌晨两点多钟,她们为了寻找一处背风之地安营扎寨,就在一个盘旋山坡处,由于司机疲惫困倦,车子猛然驶出车道,紧急刹车之后车头慢慢向山崖下栽去,壁虎一样倒挂在山崖上。

数丈之下,寒森森的深潭,仿佛一张巨喉,等候吞噬一切。坐在副驾的陈旻,吓得大脑一片空白,眼泪不停地流。更令她惊魂的是,汽车后备箱物品一件件砸在她身上,车子也就一下一下地在晃动,她生怕自己的每一次呼吸都会导致车子栽下山。她猛然间意识到:任何惊慌失措都会断送细若蛛丝般的生存希望。

最终他们脱险,自救成功。

“47岁,80天内登顶两座中国著名高山”

2016年5月,陈旻刚从海拔6178米的青海玉珠峰登顶归来不足两个月,就要攀登另一座高海拔山峰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这样的进阶速度对于她这样年纪的业余登山者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

2016年7月25日,陈旻在慕士塔格峰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空气稀薄,滴水成冰。大脑疲倦,嘴巴和喉咙异常干燥粗糙。每一块肌肉都在叫疼,肺像爆炸了似的。我渐渐产生出死神已近的感觉。两天一夜滴水未进,几乎麻木的我,残存的理智鞭策着自己,不要停下来,更不要睡着。如果我放任自己的恐惧,可能我当时就活不下来了。”回忆那一刻,陈旻神情凝重。

最终,在登山队长克珠的引领下陈旻登顶慕峰。生死之际,在陈旻模糊的视线里,克珠数次挥舞右胳膊为她加油,他划出的彩色弧线,宛如一道生命之门,引领她穿越死亡深渊。

“登山使我更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更重要的是,永远在逆境中保持勇气、信心和毅力。你必须亲身经历这些才能理解它们的意义。登山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本身,令我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凡的东西感激不尽。”

“行旅笔记是留给女儿最好的财富”

陈旻经常一个人走在路上,用相机与文字记录下沿途的风景,不断寻访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去深度挖掘具有人文情怀的故事,沉浸其中,并把她所经历过的事,所看到的景致,所采访的对象忠实地告诉她的读者。

“在路上,我见识并见证了一个个美好的群体或个人,是他(她)们莹润了我的生命。尤其是行走敦煌的那些经历,访谈了十几位保护莫高窟文物的专家、学者及匠人,我写下了十几万字的人物访谈文章。”

徒步涉险博格达峰、穿越库姆塔格沙漠、勘察东天山脉最高峰托木尔提峰登山线路、独自去阿里上珠峰大本营……每每行走在严酷的环境中,陈旻都会感悟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微小。每有体悟,她就用博客记录所看到的山川湖泊、草根人群等。她说:“这些行旅的记录,是留给女儿最好的精神财富。”

虽然女儿在国外留学,不能时时陪在身边,但陈旻有“育女心经”。陈旻说:“女儿跟我一样是个很自律的人,在女儿心里,我不仅是榜样、偶像,更是闺蜜。”每每跟女儿分享行旅经历,陈旻都觉得意犹未尽。她跟女儿约定好了,等女儿毕业的时候,她们要一起来一场登山探险之旅。

她说:“我想,这些用心用情记录下的博文,会给女儿一种精神的力量并让她感知母亲的人生经历。”而博客也终将成为一个载体,让更多的人见证她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坚持每天健身2小时,已经成了陈旻多年以来的必不可少的体能训练方式,也是她在刷新新的行旅前,必须保持的精神状态。关于未来的目标,陈旻认真地说:“追求热爱的东西是没有时间界限的,我会一直走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