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象在“象爸爸”的带领下在原始森林中开展野化训练。 (供图: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
□ 新华社记者 伍晓阳 庞明广 褚怡
栖息地退化、食物源减少、非法猎杀……作为体型亚洲第一大、世界第二大的陆地野生动物,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的亚洲象,生存处境从未像如今这样艰难。
值得庆幸的是,在全球野象数量不断减少的今天,中国野生亚洲象数量却在恢复性增长,流离失所的野象在中国西南部寻得了一方久违的乐园。拯救亚洲象,中国在行动。
8月12日,世界大象日。一场属于大象们的盛大“宴会”在云南省西双版纳野象谷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内如期举行。
2008年,中国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成,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救援与繁育研究为核心的科研基地。自投入使用以来,该中心已成功救助了13头野生亚洲象,并成功繁育了5头小象。目前仍有10头野象在这里接受康复训练。
由于非法猎杀、栖息地减少等原因,地球上的野生亚洲象数量自19世纪以来迅速减少,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在我国,亚洲象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受到法律严格保护。
据林业部门统计,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30年前的180头左右增长到现在的300头左右。
在云南西双版纳,为保护热带雨林,给野象等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当地近年来新增划了超过100万亩的自然保护区,许多村民从世代居住的村寨搬离。
监测显示,在过去20多年里,野象在云南的活动范围已从过去的3个县、14个乡镇扩大到8个县、26个乡镇。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都有多个象群在森林里长期活动。
在云南省普洱市,当地专门为亚洲象开设了“大象食堂”。当地政府在野象活动频繁的区域规划了近4000亩食物源基地,主要种植芭蕉、棕芦苇等野象喜好的植物。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野象食物供给,也减少了象群对农田的“光顾”。
由于象群时常在边境地区活动,我国政府还加强了与周边邻国的野象保护合作。自2009年至今,我国与老挝已在边境地区合作建立了总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区域,两国还多次共同开展野象种群调查、联合巡护、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