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玉林
□ 陈香梅
凌晨五点,东方的鱼肚白把山坳照得微亮。
小村庄还沉睡在寂静中,但一盏灯已经亮起。
灯光下,水声划破了宁静,李琴正在水龙头下,麻利地洗脸刷牙。清洗完,她将两个水桶接满了水,又往火炉中间丢了几个土豆,便握着扫把开始扫地。
20分钟后,整洁的屋子里散发出土豆的香味。李琴从火心中勾出土豆,放在外衣的袋子里,戴上手套拿上手机就出发了。
5年来,行驶在晨光中的李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
小村庄叫路朗村,坐落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
2013年,是李琴嫁到路朗村的第16个年头。这一年,丈夫因病倒下了。
2013年,丈夫莫吉定因酗酒引发了癫痫。几次去医院抢救后,医生告知李琴,莫吉定会永久丧失劳动力,甚至随时可能死亡。
拿着医生的诊断书,李琴万念俱灰。看到病床上躺着的丈夫和家里四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李琴像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对未来充满了无助和绝望。
家中遭遇重创,李琴一筹莫展,曾经,生活的重担有丈夫一起分担。现在,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生活的重担只能是李琴一个人来挑起。繁重的家务劳动使李琴逐渐从一个人变成了一台连轴转的机器。
一个家庭里,总是要用钱的。钱要怎么挣?是李琴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
丈夫病倒之前,家里主要靠拖拉机运输挣得收入,现在丈夫病倒了,家里的拖拉机没人开了。“不如就自己来开吧!”李琴想。
“我回忆之前他开拖拉机的动作,手是放哪里,脚是踩哪里。”经过一夜的回忆和摸索,李琴终于把拖拉机开动了,在漆黑的夜空中,李琴边哭边笑。生活终于找到一丝希望……
路朗煤场。每天都有一个人来得最早。
六点,煤场里就被嗒嗒嗒的拖拉机声吵醒。一个女人驾驶着拖拉机,来到煤堆旁,自顾自地搬煤上车。
每天,李琴要搬运多达4000斤煤,然后再分别送到各个村寨中去。
“经常累到全身发抖。很想哭,想问生活为什么这样对我。许多次,我都累到想放弃,但是一想到孩子们,只能继续坚持。”李琴含泪说道。
家境虽然困难,李琴却不愿坐等政府兜底的“等、靠、要”。在李琴心中,用自己的劳动改变、创造生活,才是摆脱贫困最长久和有用的办法。
在李琴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十分独立,大一点的孩子都会去找一份假期工,小一点的孩子就在家帮她做家务。
5年,李琴用坏了两辆拖拉机。
“这些拖拉机跟着我一直到报废,都是我一个人在修理。今年买的这个已经是第三辆了。”李琴擦拭着拖拉机的挡风玻璃说。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自己卖煤,李琴存了一笔钱,在路朗村的公路边修建了一栋两层楼,煤就堆在房子旁边。自己方便,别人也方便。
2016年,李琴的勤奋为她带来了10万元收入。
如今,孩子们都在城里上学了,路朗村的李琴常常一个人站在煤堆旁坚强地面对着眼前的“漆黑”,用双手翻捡着煤炭,继续努力地改变、创造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