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宋利彩
他曾是兰州铁路局第一批电力机车乘务员,1984年调到了原陇西工务段,当上了一名机械钳工。而今,他是全国铁路屡立战功、赫赫有名的铁路桥梁专家和“大国工匠”。
从一名操作挖抓机械设备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从名不见经传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军人物,从24岁立下初心到58岁双鬓斑白,陈忠祥坚持所选,干自己所爱,让投身的事业和人生的价值得以无限延伸,让毫米不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深深镌刻在了陇东山区的铁道线上。
“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工人”
面对工务段枯燥的工作岗位和陌生的工作环境,他困惑过、迷茫过,也有过“混日子”的想法。“当工人就要当最好的工人。”老师傅的一句话,激励着他一步一步从最基础工作干起,通过勤学苦练和老师傅的言传身教,陈忠祥很快就掌握了桥隧养护一整套技术,在生产上独当一面。
机遇总是留给肯努力的人。1989年,兰州铁路局承担了酒泉卫星基地铁路专用线前苏联援建的铁路钢桁梁桥大修任务,一天,日本进口的空压机突然“趴窝”停止作业,面对“洋玩意儿”,谢师傅一筹莫展。
“我试试”,陈忠祥站了出来。他开始一遍遍拆装空压机,利用排除法找寻故障点。害怕搞混零件位置,他就把零件都编上号码,边比对、边琢磨。在第三天的时候,细心的陈忠祥终于找到了“病因”,排除了故障。从此,他也吃上了谢师傅的技术“小灶”。
就这样,在“大腕”名师的指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学艺之路驶入了快车道,不到两年时间,就精通了“三喷一锚”等桥隧维修养护的一整套技术,成为一名技术尖子。
1993年他先后在兰州铁路分局、兰州铁路局工务系统大比武中两次夺得个人全能第一。同年被推荐参加全路局第四届青工技术大比武,取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
要实现兰州铁路局的快速发展,需要有一大批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他最大愿望就是为兰州铁路局培育出更多的“工匠明星”,把他的技术传承下去。
为了调动职工的学习热情,他常常以作业现场为课堂,以单项作业为内容,用多方位的“引导”方法促使职工在“干中学、学中练”。此外,陈忠祥还开展“微课”,在微信平台为职工推出系列培训,助力青年职工技能的提升,并及时为职工释疑解惑,解决工作技术难题。
多年来,经他辅导培训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的职工多达100余名,并带出了4名“总公司技术能手”、10多名“局优秀技能人才”和“局技术能手”。他还编写和主编出版了《桥隧单项作业标准》《桥隧工岗位必备技能》《桥隧工星级达标》等技能培训教材。2017年,他牵头负责的工作室被命名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一线才是最大的创新舞台”
随着兰州铁路局步入高速时代,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给铁路工务养护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陈忠祥深刻认识到,“线路质量是工务段职工的饭碗,线路安全是工务段职工的使命”。
“技术创新并非实验室独有,一线才是最大的创新舞台。”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4年6月,他发现陇海线K1487+474南河大桥安装的板式橡胶支座中,有7个支座处于悬空状态,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按常规,整治这样的病害不仅需要中断行车,而且还要耗费大量资金。他大胆提出“运营线不封锁线路整治桥梁支座病害方案”,采用新开发的WS混凝土黏合剂砂浆进行捣垫,在不中断行车的情况下解决了支座悬空的难题。
多年来,他创建的“更换K型扣件三步作业法”,有效地解决了运营线钢梁桥明桥面大修中的行车安全和作业质量问题,被全局广泛推广使用;他研发的“小型双面筛沙机”,改变了传统筛沙机效率低、耗电量大、占用场地大的弊端;发明的“桥枕钻孔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使桥枕加工优良率从80%提高到了98%;优化了《套箍整治混凝土桥墩风化病害》《新运营线桥梁支座首次维修工艺》等多项桥涵病害整治工艺……
宝兰高铁桥梁采用的是目前最新型球型钢支座,他和建设、施工单位的诸多技术人员,对新产品的安装标准和精度要求都不够熟悉,因此施工中多次出现质量缺陷问题。为此,他开展了客运专线桥梁支座转角快速检测创新课题立项攻关,总结提炼出了高速铁路桥梁支座转角“4定4测2点检测法”,有效解决了检测效率低、检测不完整和检测数据不全面等问题,提高了桥梁支座测量精度和速度,得到了多方高度评价。
今年58岁的陈忠祥,还有几年就退休了,但他依旧满怀激情,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桥梁间、隧道内,用自己的慧眼为桥梁、隧道“把脉治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