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素养。离婚,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跟孩子没有关系。离婚的负面情绪只能我们自己去消化,离婚的伤口只能我们自己去疗愈,不该让离婚对大人的影响传导到孩子身上。
■ 晏凌羊
前一阵儿,一个女性朋友离婚了。她跟前夫是和平离婚的。有一个刚满八岁的男孩归她抚养,目前,她还没有对孩子说出父母已离婚的真相。她很迷惑,跑来问我:“怎么和孩子说父母离婚的问题呢?”
早些时候,我女儿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妈妈,我希望爸爸下班后来我家住。我们三个人住在一起,就跟大头家一样。”她当时说完就没事儿了,而我当时听到这席话,却是好一阵鼻酸。我只能告诉她“妈妈知道啦”,然后,把她的愿望再重复一遍,表明她表达的心情我了解了。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我这样的反应或许已经足够,她知道自己表达的情绪能被妈妈理解、接住,也就不再纠缠这个问题了。两年后,极偶尔的,她也会表达这种愿望。与当时不同的是,我内心不会有什么波澜,跟她讲个小故事,母女俩嘻嘻哈哈乐一顿,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几年前,我被女儿问到“爸爸为什么不和我们住一起”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觉得像是中了一枪,是因为那时我心里很在意这个事情。那时,我觉得孩子不能成长在完整而幸福的家庭里,是一个天大的缺憾。而现在,我之所以能举重若轻地回答这个问题,并趁机给她讲个故事,是因为我打从内心里觉得:这真的不能算是个事儿。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有朋友为这些问题烦心然后问我该怎么办时,我一般都这么回答:“你想过没有?其实真正在乎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自己。孩子的问题,引发了你内心的焦虑和惶恐,所以,你才会这么在意。”
如果一个母亲不管做什么事,不管面对什么人,脸上永远写着“我是单亲妈妈”“我的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里”“我受过伤,所以,我要坚强”“我的孩子是单亲孩子,他(她)很特殊”……那我们很难想象她的孩子在面对单亲这个问题时,是不是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特殊的、需要人特别体恤和照顾的孩子,会不会在别人提及他(她)单亲身份时,表现得特别受伤或富有攻击性。
相反,如果父母内心丰盈并能把正能量传达给孩子,孩子内心的匮乏感自然也不会太强,反而可以用平和、积极的态度看待和接纳父母离婚这件事。
前段时间,我认真地跟女儿提到了父母离婚这个话题,女儿歪着头问我:“那为什么我是跟妈妈一起住,而不是跟爸爸一起住呢?”我正思索着该怎么回答她,她忽然拍着手说:“哦,我知道了!”我问:“你知道啥了?”
女儿回答:“爸爸也想和我一起住,妈妈也想和我一起住,可是我只有一个,那怎么办呢?是不是你们俩只能玩‘石头剪刀布’游戏,然后,妈妈赢了,所以我就奖给妈妈了。”
她跑过来,搂住我脖子说:“妈妈真棒。”那一刻,我又是欣慰,又是感动。孩子的关注点,永远在她感兴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大人最在意的事情上。你在意的,未必是他们在意的。
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素养。离婚,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跟孩子没有关系。离婚的负面情绪只能我们自己去消化,离婚的伤口只能我们自己去疗愈,真不该让离婚对大人的影响传导到孩子身上。
孩子需要接受的,只是一个事实:父母离婚了,分开了,我没有跟爸爸(或妈妈)生活在一起。这个事实显得很特殊、很值得同情吗?其实并不尽然。
有人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说是只有不到30%的家庭才是生活富足、父母俱在且恩爱的三口之家。其他的,有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孤儿家庭、婆媳不和家庭、贫困家庭、父母再婚家庭、家有病人的家庭,还有虽然双亲健在,但终日争吵的不和睦家庭……单亲家庭,只是家庭模式之一。
很多专家、学者、热心网友给出的关于“单亲家庭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本质上都是在教育单亲父母应该怎么做,但我觉得,如果单亲父母摆得正自己的心态,其实是不需要这些特殊建议的。别人家怎么教育,我们也可以怎么教育。教育也是一件“万变不离其宗”的事儿,我并不认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单亲家庭需要特殊化。
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一直秉持一种态度:不过度焦虑,也不过度松弛。“言传不如身教”,我自己过好了,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有样学样”的。我们生养他们,教育他们,责任已尽,而能给他们最好的礼物,不过是一些解释生活、顺应世界的方法。作为单亲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你最需要做的,就是内心笃定,而不该轻易被别人的价值观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