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韵曦
暑期,就在学子们为报志愿绞尽脑汁时,知乎上一篇名为《写给正在填报志愿并对CS/AI感兴趣的考生们》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文章中,作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知远特地就“女生适合读计算机专业吗?”这一问题作出肯定回答。他说,由于多方面原因,计算机专业的女生确实较少,但计算机行业靠的是真本事,背景性别都不是事儿,且非常适合女生。他鼓励更多具有独立自强精神、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女生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早在1843年,公爵夫人Ada Lovelace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套算法,她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然而近两个世纪过去了,在这个由女性开启的领域中,女性反而成了“少数派”。究竟是什么剥夺了女性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与参与?女性能为这个领域贡献怎样的智慧?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走近计算机领域中的女性,通过聆听她们的故事,一探究竟。
偏见成了拦路虎
4年前,如果不是刘知远的强烈建议和挽留,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生李晓涵可能还没踏进理想大门便与之失之交臂了。如今她已成功保研,将在计算机科研领域走得更远。
2014年,李晓涵以703分的高考高分,吸引了多所重点大学招生组前来“抢”人,其中便有当时负责招生的刘知远所代表的清华大学。“刘老师首先问我想学什么专业。我问他,如果我以后想去腾讯、新浪这样的公司工作,应该学什么专业?刘老师说那你来学计算机吧,我就初步确定了意向。”李晓涵对记者回忆道。
为什么想去腾讯、新浪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李晓涵有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公司完全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而且他们将继续改变世界,我既然能赶上这样的时代潮流,就想参与进去。”那时,李晓涵觉得IT行业从高管气质到公司氛围都很有活力,非常适合年轻人。
可是,临近填报志愿时,李晓涵却突然变卦,表示不想去清华计算机专业了,“我马上跟她沟通,原来是友校老师向她极力渲染了计算机专业的恐怖学业和繁重工作,建议女生还是更适合外语专业,把她‘忽悠’到了外语学院。”刘知远在文章中写道,“最后,花了好长时间摆数据讲道理,才让她摆脱了对计算机的恐惧。”
今年28岁的罗雨昕对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可谓“后知后觉”。2009年,她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交通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船运相关的工作。工作3年,她觉得越来越无趣,反而对编程产生了兴趣。
2016年,她开始试着自学了一些简单的HTML和CSS教程,觉得“远比我工作当中产生的创造力更多”。她举例道:“我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做出一个介绍自己的页面,世界各地的人通过这个链接都可以了解我。”她觉得这是一种潜在的、能够产生影响力的方式和工具。
仅用一年时间,罗雨昕就成功转型为一名“程序媛”,在新加坡一家创业公司任Data Engineer(数据工程师)。她也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一开始没有想过选择计算机专业?
总结自己的经历,她认为:“计算机行业从学校教育开始就存在男女比例的极度不平衡,就业时这种不平衡会更加凸显。其次,大家对学计算机的人存在某种偏见,比如性格孤僻、情商低、男生才感兴趣等。”她还发现,“很多女生跟我一样,因为受这些偏见的阻碍而不敢选择。”
偏见所导致的男女比例在计算机领域严重不平衡,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
罗雨昕注意到:“25年前,北美高校计算机科学专业中女生比例是37%,现在下降到18%。在新加坡,计算机专业中的男女比例同样悬殊。”
“清华计算机专业一个班30名学生,多的二三个女生,少的全班一个女生都没有,这种比例明显不正常。”刘知远指出。
即使进入职场,偏见仍伴随着很多女性。
一家民营机构发布的《2018年中国程序员薪资生活调查报告》显示,程序员中,男性占92.4%,女性仅占7.6%。
刚入职时,罗雨昕是唯一的女工程师。“有时参加公司的编程自述会议,我是房间中唯一的女性,经常会有好心人来问我,能不能听懂?是不是走错了房间?”
做IT,女生同样出色
踏进计算机专业的大门,很多女生才发现:计算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女生同样表现优异。
当年,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报考自己喜欢的建筑专业,玉楼最终选择了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起初她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大二开始学习编程后,她发现“编程很考验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所以真的爱上了编程”。
入门后,她更发现,计算机并没有别人说得那么难,“可能并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就像不是所有男性都适合这个职业,但这个职业绝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女性稀缺。”
那年,玉楼所在专业的男女生比例达9∶1,但女生学习能力没的说,“有一次,年级前10名中女生有7名,前6名都是女生。毕业时,全市优秀毕业生我们专业有5个名额,全部是女生拿到了。”
刘知远也在文章中表示:“当下,计算机专业的女生较少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众对计算机行业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码农之类),也有计算机从业人士喜欢自我调侃,更有社会对女性就业的偏见。而实际上,在计算机各行业都活跃着女生的身影,例如我系毕业生连续三次获得国际顶级会议SIGMOD的十年最佳论文奖,都是女生。”
自2006年开始留校,刘知远接触过十几届学生。他告诉记者:“计算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专业,内涵非常丰富,很难说男生或女生更擅长哪个方面,但我感觉,我们系的女生虽然非常少,但在过去几十年里,清华的女生和女教师在计算机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如果破除偏见,女生其实很愿意选择计算机专业。
“美国计算机专业规模第一大的高校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其2016年报道中显示,本科新生女生比例已达到48.5%。”据刘知远了解,“CMU致力于平衡男女生比例,招生时会有很多举措,鼓励帮助更多女生选择IT这个专业。”
今年28岁的张潆月毕业于新加坡管理大学信息系统管理专业,目前在Tableau担任售前高级产品技术顾问。她进入这个专业,也是因为受到大学校长在全校发起的动员。“每年预科结束后,校长都会动员大家选择IT专业,并会特别动员女生,在后期还会有针对女生的IT活动和组织提供帮助。所以我们专业女生很多,都很出色,专业第一名也是女生”。
在张潆月看来,这不应该只被视作单纯的技术。“IT是一种思维,也是以后的基本技能,就像现在人人都要会用电脑一样。”
虽然偏见由来已久,但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对计算机抱有浓厚兴趣,愿意深入其中。受访女性也纷纷表示,这个行业中的女性身影正在逐渐增多。
今年19岁的知乐在中华女子学院计算机系读大二。高一时,她便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上电脑课的女老师毕业于中科大计算机系,她的课让我对计算机的世界产生了兴趣。我发现,计算机世界不仅仅是0和1组成那么简单,它丰富多彩”。
高二,她便决定报考计算机专业。“家人劝我报考医学或经济类专业,但我很早就清楚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她告诉记者,自己对信息安全很感兴趣,“现在信息安全问题严重,未来我会继续读研,重点想突破信息传输中的泄露和如何保密问题”。
世界需要女性,计算机行业同样需要女性
“客观来说,计算机行业属于高薪行业,从事信息产业的人员在各方面也都属于高素质人才。但国内的媒体、文艺作品等,把计算机从业者塑造成了不通人情世故、呆板、邋遢、天天加班等形象,刻板现象非常严重,妖魔化了这个专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对这个行业的认知。”对此,刘知远感到并不符合实际。
在他看来,计算机行业“不需要家庭有背景有资源有人脉,只要肯下苦功夫,练就真本事,市场就买你的账,企业就愿意出高薪聘用你。”
“清华计算机系人才培养的对口企业同样受到男女不平衡的困扰,有特别多的公司缺失女性人才,这对技术开发很不利。现在如果有女性软件工程师应聘工作,反而会受到一些优待。”刘知远介绍。
2017年,前微软资深程序员、橙旭园儿童编程CEO陈斌在网上发起“程序媛”计划,希望更多女生进入这个行业,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权利。他指出:“世界由两性共同发展是很好的,世界本质上由两性组成。现代女性更多遭受性别歧视等问题,更需要我们去正视并提供帮助。”
考入清华后,李晓涵发现,“计算机行业的工作强度可能会让自己忽视生活和家庭”,这是计算机系女生甚至清华女生经常讨论的话题。她认为,从生理角度看,女性生育确实会有一段时间离开岗位,从情感角度看,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投入一般都会多于父亲,所以客观上女性会在某个阶段投入更多精力到家庭,“不能不承认这个客观现实去谈男女的职场平等”。
在她看来,要鼓励女性加入计算机行业,首先要破除刻板印象,“让女性同样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到改变世界中去”。但“刻板印象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改变,女性所面临的客观现实却需要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支持”。
李晓涵认为,IT行业从业者是一个最具智慧、最愿意做出改变的群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女性更应该勇敢地加入这个行业。”
张潆月则希望能有更多高校教师像刘知远一样主动辟谣:“女生理工科不行”只是假象。同时,她还希望国内的IT企业能逐渐改善程序员目前并不合理的工作生存状态,“在Tableau,程序员一天只工作8小时,基本不用加班,但效率很高,女程序员也很多”。
2017年,山东省决定将Python编程语言加入到最新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教材中,这一消息让张潆月很是振奋,“编程教育从小学起步,也许更能消除基于性别上的区分,让女生在计算机的学习上树立更多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