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自更曾经担任《新京报》社长,2017年他开始转做投资,出任北京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总经理。在接受新京报·寻找中国创客采访时,戴自更说,他在转行做投资之后,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弄明白BAT的整个生态。BAT,是三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的简称,也就是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戴自更的观点是:“阿里腾讯几乎覆盖所有的赛道,有点赢者通吃的局面,但其实扼杀了好多创业者的机会。创业者很难绕开BAT,选择投靠BAT,有一种傍大款的心态,长远来看,这对创新未必有利。”
他想要投资一些有特色的内容创业项目,但是发现,这样的公司,要么会和巨头相遇,然后被打压,要么就会被巨头收购。当然,也有第三条路,就是绕开BAT,但真的绕开之后,会发现生存空间也很小。
他把巨头对创业者和投资人的伤害总结为三点:第一,巨头的战略投资推高了估值,制造了泡沫。尤其是当巨头已经不满足于投资后期项目,而是越来越参与到早期项目时。“项目估值虚高已成为行业问题。”
第二,创业公司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估值做起来之后,创业者要考虑,怎么继续撑起这么高的估值。中间如果遇到问题,一旦资本决定不再投入资金帮助公司续命,创业公司就面临崩塌局面。就像共享单车行业出现的情况那样。
第三是打乱了投资节奏。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周期,但是如果投资人想着尽快包装项目,然后让巨头接盘,就违背了创业投资做价值发现的初衷。
戴自更说:“如果没有获得平台的投资,就得不到流量扶植,甚至可能遭遇‘封杀’直至被搞死。如果大量的创业项目必须要成为‘XX系’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创新创业的环境怎么可能好?”
(摘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