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6月2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看点 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 里昂灼痛了我们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北京开幕 新书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

——对话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蒙曼

“女性和男性相比更容易被日常琐事缠绕,但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她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力量,但物质力量能否引领女性走向全面的进步?物质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从人类平等的角度而言,物质也不是全部的力量。必须拥有与物质力量同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追求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权利。中国女性与中国社会一样,追求物质利益之后还要追求精神价值,只有二者双重发展,才能使人平衡发展。”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莫兰

在日前于北京举办的2018(第十一届)品牌女性高峰论坛上,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点评嘉宾蒙曼做了“女性与诗歌同在”的主题演讲,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对话蒙曼,就中国人的诗性审美、女性与诗歌的深厚缘分、女性的精神力量等文化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上《百家讲坛》、品最美唐诗、做《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点评嘉宾,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工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蒙曼:我侄女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在我家里背诵唐诗的标准答案,背得特别认真。我问她:“诗你能背出标准答案来吗?”她回答:“老师就是这样说的,错一句都不行。”我当时就想,孩子爱美的心、对语言多样化的理解就被这样的教育给毁掉了,我一定要找一个机会来讲讲到底怎么审美,讲讲历史,讲讲文学。其实教材提供的审美挺偏颇的。首先它不够丰富,另外它非常单一,比较追求意义,而不是美本身。

到了诗词大会,我发现非常多的人喜欢诗,但喜欢局限于背诗,肯定是有问题的,那样只会教育出一些记忆的机器,而记忆机器永远强不过机器人。清华大学开发了一个机器人,据说“特别会写诗”,因为“在它的程序里储存了5万首诗”。我说糟了,这机器人一定不会写诗,因为这些诗已经把它的审美口味给打乱了。就像给小朋友吃东西,一大堆冰激凌和麻辣烫等等混在一起,最后一定吃不出味道来了。人们总是以为我把诗记得越多,我得到的越多,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想法,它会搅乱人的胃口。还是应该回到一个更美的选本上来,让人们知道中国式的审美、中国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样的。后来才催生出我在喜马拉雅电台的“蒙曼品最美唐诗”节目,那就是以《唐诗三百首》为选本的。

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确实奠定了中国人对美的一个基础性认识,而现在人们觉得自己活得非常粗糙,精神也非常粗糙,那么像中国古代一样,从诗教开始,是非常好的事。

历史也如此。历史如果没有完成普及化历程的话,是没有用的,它必须变成常识,才能奠定对自己民族过去的一个认识基础。如果只是三五个人摇头晃脑地以为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那它没有真实的意义。

所以说,正是这些家庭、社会的因素共同催生出我的一种情感、责任感,然后才有这一系列普及工作。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作为《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点评嘉宾,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蒙曼:最深的感受是,中国人是真爱这个东西。赢了还是输了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人在参与这个比赛。不仅是大学生,不仅是中学生,而是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下到几岁的小朋友,是少数民族、外卖小哥,他们喜欢诗,说明这个东西确实活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个节目创办几年来始终受欢迎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因为诗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土壤之中。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如何理解您所说的“中国文化有诗性审美”?

蒙曼: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文化,每种文化标志性的东西并不一样,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将诗歌总集作为自己民族生生不息的道德经典、文化经典来看待,启蒙都是从诗教起,一是诗的定位高,二是诗的普及性强。诗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的整体塑造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中国人产生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它相对凝练、以意象取胜,表达方式就是模糊性。而中国的审美自然形成了诗的那种重视感觉、重视意境的文化心态,而不是像西方那样条分缕析的科学心态。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有人说,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诗歌不是经世之学,并非所谓的生存刚需,在今天还有没有市场和生命力?

蒙曼:因为不是刚需,所以它才美好。动物性就是刚需,如果只解决刚需问题的话,跟动物是一样的,而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精神追求,诗歌就属于精神追求。中国越来越发展,人越来越渴望超脱低层次的追求。中国人为什么以诗为突破口?因为这是一脉相承的,也是老百姓最能接受的东西。比如“四五运动”的天安门诗抄,也是以诗的形式表达情感的。在20年前,诗是没有市场的。人们一直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奔跑,这奔跑非常有成就,但与此同时,也觉得自己缺失了很多东西。而现在,正是物质与精神双向发展的时代,要重新把诗拿回来,把文学拿回来,把审美拿回来。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女性与诗歌同在”,这种共通共鸣共存体现在哪些方面?

蒙曼:女性和男性相比更容易被日常琐事缠绕,但从古至今女性从来不乏仰望星空的力量与诗意。

一是所有的文化创作中女性与诗歌的缘分最深。女性很少出哲学家和史学家,但文学家和诗人有很多,比如李清照、秋瑾等。因为在古代,史学和哲学工作无法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完成,但女性的才华依然有出路,她的碎片化时间与性灵结合起来,最容易反映的领域是诗。

二是女性不仅是诗歌的创作者,也是诗歌的创作对象。没有哪个诗人未曾描写过女性。

三是诗歌对女性意味着温柔敦厚的诗教,香草美人的诗意,思无邪的诗心。温柔敦厚的诗教指的是乐而不言,哀而不伤。中国古代哲学最核心的力量就是中庸,“中不偏,庸不易”,不是没有立场,而是不偏不倚,代表了一种稳健、节制和保守的能力,这与诗教的立场是一致的。香草美人的诗意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美好的传统,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美好心灵、美好情怀始终不渝的追求。中国人如此来理解美好的意蕴——不仅贵族是美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美的,老百姓也是美的,刘兰芝也是美的。思无邪则要求要有百分百的的诚心,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重要的。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您提到女性拥有精神力量的时代已经到来,这对于女性及社会而言意味着什么?

蒙曼:中国女性的解放,是一个物质解决与精神解放的过程。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她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物质力量,但物质力量能否引领女性走向全面的进步?物质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从人类平等的角度而言,物质也不是全部的力量。必须拥有与物质力量同样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追求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权利。中国女性与中国社会一样,追求物质利益之后还要追求精神价值,只有二者双重发展,才能使人平衡发展。

女性拥有精神力量的时代来临,意味着大丰收时代的到来。如果以为只有男性拥有精神力量,那意味着只有一半的精神,是不完整的精神。全世界的人都能拥有精神追求,都能成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那才会是巨大的丰收,那才是完整的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