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妍 徐鹏俐
财物被抢、遭受欺凌、焦虑自卑……成长的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社会、学校、家庭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三方合力才能让孩子们在蓝天下快乐、健康成长。
小心!不经意的炫耀可能招致危险
13岁的小鹤,家庭条件很好。一天,小鹤在台球厅玩,认识了比自己大两岁的小闫。小鹤经常在小闫面前炫耀,这让小闫心生嫉妒和不满。看着小鹤刚买的新款苹果手机,小闫准备“下手”。
小闫找来玩伴小根和小龙,指示他们跟踪小鹤抢手机。小根和小龙尾随小鹤到小区一处偏僻的地方,将其拦住并按在铁栅栏上,说:“听说你有苹果手机,拿出来给我玩玩,现在哥们缺钱。”小鹤不给,二人抽打其嘴巴,后强行将手机抢走。得手后,小根、小龙和小闫将手机销赃分钱。
小闫提议策划,小根和小龙具体实施,三人应共同承担法律后果,最终,三人均被判处刑罚。
□ 特别提示
在这个案件中要提示大家:不要炫富!尤其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不经意间的“炫富”,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目标。更重要的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给孩子的生活用品和零用钱,要与孩子的身份相符,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的消费观念,避免不必要的纠缠和麻烦。
另外,关于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
警惕!不良上网习惯可能泄露个人信息
李龙(化名)是一名中学生,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有一次,李龙到网吧上网,离开时忘记关闭自己的QQ聊天软件,系统设置中有李龙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及联系电话等真实信息。
李龙离开后,这台电脑被无业人员张某继续使用。张某发现李龙的聊天软件没有关闭,便冒充李龙,谎称有急事,向李龙的亲戚朋友借钱,共骗得5000余元。后张某归案,并受到刑事处罚。
□ 特别提示
大数据时代,青少年的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需全面加强。个人信息泄露后被不法利用,轻则经济权益受损、重则人身遭受威胁。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因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弱,上网使用习惯不当引发的不法侵害案例。增强孩子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需要家长、社会和学校共同担责。
作为家长,在日常教育中就要告诉孩子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让孩子树立“人身安全”第一的理念。作为学校,应当将“自我保护”知识作为主题教育内容之一,针对孩子的特点,传授安全知识。作为司法工作者,除了惩治违法犯罪分子,也要利用各种场合,结合办案实践,告诉未成年人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犯罪侵害。
别怕!受到欺凌勇敢告诉家人
小亮是一名初中生,个子不高,人也老实。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小亮被几名高个男生拦住,他们抢走了小亮身上的手机和零钱。回家后,小亮怕被批评不敢告诉父母,谎称手机借给朋友了。
第二天,小亮一直在想怎么处理这件事,他怕父母知道手机被抢会责怪他,就想着再买一部一样的手机父母就发现不了了。可是,到哪儿去弄买手机的钱?
放学路上,小亮看见一个比自己还小的学生拿着手机,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小亮心想,我的手机被抢了,干脆我也抢部手机。小亮环顾四周无人,就从地上捡了块砖头,学着抢自己手机人的样子,让对方把手机交过来,对方只能乖乖就范。
最终,小亮因犯抢劫罪受到处罚,并说出了自己被抢的真相,抢他手机的人同样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 特别提示
这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一类比较典型的案件,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欺凌。
小亮被抢劫后,害怕向家长交代,又转而对他人实施抢劫。由于不知如何面对欺凌,他从一个被欺凌的受害者,成了一个不法行为的施害者。这种情况反映出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未成年人遇到侵害时,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二是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什么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青少年在遇到此类侵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未脱离险境的情况下,切不可当着歹徒的面声称要报警。要看清楚对方的相貌特征和周围环境情况,以便寻找脱离险境的有利时机。
如果附近有人,可以大声呼救积极寻求帮助,也可以向人多的地方跑逃避伤害。如果四周无人,呼喊或逃跑都无济于事,这时要先答应其要求或交出部分钱物,确保人身安全,没有十分的把握,不要强行抵抗。
脱险后要及时告知家人,及时报案,越怕事,越不敢声张,不法之徒就越嚣张。及时报案,会使不法分子及时受到应有的惩处,会及时制止不法分子继续侵害,能及时并最大限度地挽回经济损失。
这个案例也同时提醒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给予关注和帮助,成为孩子有力的后盾。遇到问题,不要直接批评和指责,要让孩子乐于沟通,与孩子成为朋友是最健康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