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会
通过网约车猥亵儿童案、通过“裸贷”敲诈勒索未成年人案、约未成年网友见面强奸案……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近年来人民法院依法审判的利用互联网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10起典型案例。专家指出,青少年更容易成为网络违法犯罪的侵害对象。(6月2日《法制日报》)
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既是新奇世界的入口,也隐藏着一些灰色角落,还存在着一些危险区域。在互联网时代,不法分子运用网络技术实施传统意义上的犯罪,手段更为隐蔽,危害范围更为广泛。随着网络科技的应用普及,许多青少年频繁在网络上通过聊天软件交友,又从网上聊天走到现实见面交往。司法实践中,以交友为名,约网友见面实施强奸的案件屡见不鲜。
未成年人不仅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国家的孩子。净化网络空间,谨防网络违法犯罪盯上青少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部分。已被列入今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多个条款都规定了网络游戏提供者的法律责任。互联网企业应当强化自律,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安全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净化网络空间,从客观上减少青少年受到各类侵害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开发和推广网络游戏时,不能仅仅将青少年视为商业资源,而要首先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和产品。
但是,让青少年免受网络违法犯罪的侵害,仅靠互联网企业的自律还远远不够,需要多方参与、综合施策,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教育、法律齐头并进,从而形成一条无缝链接的监管网络。
最该担当起防范网络犯罪侵害之责的,当然还是监护人。监护人是第一道绿坝,应当多关心孩子,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网络世界,关注孩子喜欢的网络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潜伏着各种危险?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网络犯罪的诱惑。
立法与执法部门的法律监管更责无旁贷。从顶层设计来讲,应尽快推进儿童互联网安全相关法律的建立健全,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恰当和有害的网络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构筑好网络安全的制度屏障。在法治完善之前,可以适当鼓励和借助社会力量,建立有效的举报监督体系,对网络违法内容一键举报,从而为孩子们编织一道网络安全的过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