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4月19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什刹海 《再见,明天见》:身为父母怎能这样任性? 亲爱的“晴树” 挺拔 补课记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课记

三十而立读的时候有三十岁的思辨,四十不惑时读也许就从容淡定了许多,五十知天命的时候也许所思所想更切合于“道”本身的滋味。

■ 李咏瑾

2018,戊戌狗年春天,怀着虔诚的心情,我决定细细沉下心来精读一遍《四书》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典籍,算是自己对自己进行一堂传统文化的“补课”。

在前面已经过去的小半生里,我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或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或出于自身阅读的好奇,对经史子集和古典诗词小说有过浮光掠影式的泛读,遇到里面有趣好玩的东西,也不乏穷尽源头的深追一番,但要说多么成气候,还当真很惭愧。

有时手捧书卷,其实很是感叹,所谓新与旧的文化断层,也不过发生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光阴里。上溯到我外祖父那一代,老人家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家族长辈严格要求下,从小就开始接受最为传统的旧式私塾教育,长大之后又赴北大求学,正好跨越了新旧两种教育体系的历史转型期。

看着镜里自己有点神肖的眉眼和镜外祖父已经泛黄的照片,我能想象在那间几代人使用过的族中旧学堂里,伴着古砚松墨的清香,幼年的外祖父朗朗的书声,也能想像十八岁的少年负笈北上时满脸的壮志抱负。当时,年轻的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正好处于一个极为特殊的文明断层里——在那之后,“新学”渐起,他们可以说是中国接受私塾教育的最后一代人!

纵观中外历史几千年,人类文化的重大变迁往往就这样,最直观地反映到历史罅隙的那么一两代人身上,于个人而言,是非常宝贵、独特的人生体验。

正是自那时起,中国广泛意义上的国民教育迈入了与西方近现代接轨的滔滔洪流中。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引发的数次工业革命,直至现代化的高科技浪潮,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灵魂”。

而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的“魂魄”是什么?是授命于天、天人合一的“道”。

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存在。

既然学习方向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那么相比前人,我们这一代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路径都不一样:

如同三维世界里的两条直线,看似传承相交,其实那“交点”可能相隔十万八千里。而从外祖父到我,形成这样“十万八千里”的变迁,其实中间只隔了那么短短一代人的数十年光阴。

还记得我出生的时候,外祖父的年纪已经非常大,几年之后便离开了我们。就在这宝贵的几年时光里,西学底子深厚的外祖父面对着牙牙学语的我,第一反应不是用极为地道的“牛津腔”为我进行英语启蒙,而是于日光散淡的午后,握着我的手,捏着家中唯一一支毛笔,在旧报纸上教我写下人生的最初八个大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带有中国人独特视角的启蒙:大者浩然磅礴,小者俯仰无愧,无所谓来处与去处,我与天地已经共化为一体。

我觉得人类于鸿蒙中睁开了迷蒙的双眼,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的智识——古人把它称之为“道”。

“道”是中国古代所有典籍里的关键字,拆开来看,是一颗脑袋(首)在一个“走”的偏旁上,意喻着思想在不断变化,甚至能引领人类去向极辽远的地方。

这真是一个包含万千的字眼。

据说东方文明的始祖仓颉创造了文字,尔后天下鬼神开始恸哭,因为“字”本身就泄露了天地之间潜藏的造化之秘,从此以后,无形无义的万物开始得到定义,连虚无的鬼神都变得无所遁形,进入了可被人类认知的具体范畴。

正是从这个字开始,人类明白了自己在天地间所处的位置。那么我也从这个字开始,真真切切地重新理解一遍这些早就浸染在我们血脉里千百年的典籍对人生到底有哪些启发,也算是一次精神意义上的寻根之旅。

但是我知道,这样的阅读远远没有终点,不完全是古代典籍的数量本身就浩如烟海,而是很多东西本身就需要用岁月的历练去阅读。三十而立读的时候有三十岁的思辨,四十不惑时读也许就从容淡定了许多,五十知天命的时候也许所思所想更切合于“道”本身的滋味。而直至古稀耄耋之年,如果内心的修行一直没有停止,那么人本身就活成了“道”的一部分。

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倒并不完全是劝勉大家珍惜光阴,而是潜藏着一种“道的真意就在生活本身,人和天地万物本身就生活在道的浩瀚中而不自知”的意味。

在“夕死”之前“朝闻道”当然很好,假若没有缘法悟通这一层其实也没什么,就让树木在林中自然生发,水滴在水流中自然流淌,其实也很好啊。最妙的是,圣人悟通了这一层,却又并不将它说破,一切都在将明未明的美感之间,倒有些佛禅和老庄的意味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