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乔虹
踏上青石板路,沿着南洋风格的“居仁坊”牌坊走进小巷,仿佛一瞬间穿越了古今时空的隧道:清代的关帝庙、太阳太阴庙、吴元猷和王鹏年将军故居旧址以及民国时期的中山纪念堂,众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在无声地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悠悠的历史;而平整的巷道、洁净的公厕、完善的休闲健身设施又将人们拉回到现实的光影……
居仁坊,海口百年老街区,古海口政商荟萃之地。300多年前,这里曾是驻扎在海口的明代军队屯马场所;斗转星移间,草场马房变成了城区中的居住点,名门望族在此斥巨资修建精美宅院;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街巷纵横、人丁兴旺的居仁坊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1954年居仁坊成立社区居委会,社区面积达到0.28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1800多人,“居仁坊是海口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也是海口最有代表性的街区,见证着海口城市的历史变迁。”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谢荣花说。
百年老街历经沧桑重焕荣光
曾经,居仁坊也面临着所有老街区共同的问题:
“房子越来越老,人越来越多,路面也变得坑坑洼洼,还有些人家不讲卫生,把垃圾乱丢乱放,下雨天路面就积水,到了晚上,巷子里黑灯瞎火的,老年人都不敢出门、怕摔了……”60岁的王明英家族世代居住于此。
近年来,随着海口城市的发展,居仁坊在政治、商贸等方面的功能渐渐弱化,巷外的主干道越来越宽敞繁华,但巷内却越来越脏乱破旧。
历史与现实的鲜明对比,巷内巷外的强烈反差,缺乏有效的投入和建设让居仁坊“似乎在慢慢被人们淡忘”。
直到三年前,居仁坊迎来了“新生”。2015年,海口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双创”工作,下决心补齐城市建设的短板,对包括居仁坊等老街在内的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
小巷坑洼的路面铺上了青石地砖,老屋进行了修复和立面改造,管线得到了规整,拆除违建、栽花种树,路灯也点亮了……居仁坊这个百年老街重焕荣光。
细心的王明英还发现,改造后的居仁坊似乎并没有旧貌换“新颜”:站在居仁坊的牌坊前一眼望去,古色古香的牌匾,保存完好的遗迹,装裱于围墙上的黑白照片,散发出浓浓的古韵,向人们娓娓道来老街巷的“前世”“今生”。
“我们改造更多的是修旧如旧,没有搞大拆大建,把历史文化风貌都保留了下来,并紧贴居民的生活所需,还修建了社区文化广场,方便居民们锻炼身体、跳广场舞……”谢荣花介绍。
吸引人的不只是它的环境面貌,更有文明和谐的内涵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走进居仁坊,就会感受到一份特有的祥和与温馨。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适逢周末,社区广场上聚满了周边的居民,吹拉弹唱的老人、健身休闲的中年夫妻、打球运动的年轻人,周边的长椅上三三两两左邻右舍并肩而坐、唠着家常,不时还有路过的熟人相互打招呼寒暄着……淳朴而又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居仁坊吸引人的不只是它的环境面貌,更有文明和谐的内涵。”谢荣花告诉记者,“双创”之后,居仁坊在提高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硬实力”的同时,也不忘通过氛围营造、文化挖掘来提升社区“软实力”:“我们组建了一支‘常青树’老年志愿者团队,做卫生监督员、治安巡逻员,维护社区环境和安全,要是哪一家门没关紧,或者小孩乱丢垃圾,阿公阿婆都会去提醒、劝说;我们还邀请辖区内的大学生参加四点半课堂等社区服务活动,为社区孩子们进行课后文化辅导,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记者注意到在居仁坊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有一个“好家风”“好家训”展示牌,根据每户家庭的不同特点,家家门前的展示牌内容也不同。王明英家庭因为是一个三代同堂、拥有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她家门前展示牌上写着的就是“兄弟姐妹一家人,大家和睦相处”,“每天进进出出,抬头都会看到这个展示牌,家里人有了摩擦,想想它都不好意思争吵了。”王明英说。通过传播文明家庭治家理念和良好家风,居仁坊营造出了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采访时,记者偶遇“90后”的小郑,他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居仁坊,10岁时随父母搬离,父母退休后又搬回了这里,“虽然后来住的房子比这里大、比这里新,但父母觉得不如这里住得舒服、自在,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所以退休后就又搬了回来”。
“少了些什么呢?”“也许是那股浓浓的人情味吧。”虽然在高楼大厦里住了很多年,但小郑与同楼层的邻居只是点头之交。而走在居仁坊的老街上,不时有婆婆、阿姨唤着小郑的名字,拉着他的手问他父母身体怎么样、他工作累不累……“在居仁坊,谁家有事、有困难都会有一群人来帮忙张罗,在这里会有种说不出的亲近与温暖,让人舍不得离开。”小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