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4月10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科技新知 科学之美的艺术表达 为“雪龙” 插上“翅膀” 月均拦截垃圾电话十万余起 宇航员回到地球后7%的基因发生了变化? 数据泄露与个人信息保护 创意与发明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科学做得时尚 做得体面 做得好玩 做得有创意

科学之美的艺术表达

——未来论坛嘉宾跨界探讨科学的可视化及普及化

“理解未来”的讲座现场

美丽化学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李雪婷

历久弥新的艺术作品经常被人们观摩品鉴,它们的美总让人陶醉其中,思绪万千。让科学也变得像艺术品一样被大家不断地品味、思考,并赞叹其“无与伦比的美丽”,很不容易,然而也并非遥不可及。

科学可视化艺术家梁琰凭“美丽化学”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让化学奇观成了“网红”,其作品相关网页点击量已近千万。

近日,梁琰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与公众面对面,通过色彩艳丽、灵活生动的视频影片,展示了晶体的内部排列,金属的置换反应,孔雀羽毛的光子晶体等唯美的变化瞬间。这场“理解未来”的讲座由未来论坛举办,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公益科学讲座,现场的小朋友们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爱好者,通过粱琰的展示及讲解,以及现场嘉宾的创新跨界探讨,在感官和认知层面重新感受了“科学之美”。

感官启蒙 用好奇心去寻找答案

“美丽化学”创始人粱琰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化学博士,期间开始从事化学可视化的工作,目前为中国科技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特任副研究员。

2014年,梁琰开始拍摄大家初高中阶段比较熟悉的化学反应,他用一种类似于小鱼缸一样的装置“比色皿”做容器,把玻璃的折射反射都去掉,用微距镜头近距离拍摄化学反应,给人非常直观的很美的享受。他们拍摄的化学影片没有经过人工修饰,没有经过电脑的动画制作,不对颜色进行处理,还原化学本身的内容。粱琰希望通过提供这样的优质内容,让更多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发现科学之美。

“美丽化学”品牌在网络的推广受到极大好评,而且拿到了美国vizzies的科学可视化竞赛奖项,这是来自国际上的专业认可。《时代》杂志也不吝夸词,“只要看过美丽化学,就一定会爱上科学的不可思议。”

之后粱琰又和中国化学会合作开发了“重现化学”项目,包含15个影片,更加注重音乐和整体艺术的表达,他们用感性之美启发大家的好奇心,最终的目的则是激发大家去探索科学的理性之美。

理性之美是认知层面的美

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在为科学做着科普的努力,即便是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也没有只想高高地站在科学之塔内,他们希望能有更多人与他们一起去领略和感受科学的魅力。

科学艺术研究中心创始人蔡潇正在致力于打破科学与艺术的疆界,将特别枯燥的科学知识用艺术的方式方法包装起来。蔡潇认为,“科学之美有一种对称性,秩序感,同时还给人一种神秘感、神圣感,甚至还有要去接近自然、发现自然奥秘的畏惧感。”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凌认为,“科研工作涉及非常多的方面,其实可以认为是一种综合艺术。”在他眼里,科学之美覆盖生活里的很多细节,就像前一阵北京的第一场雪让“朋友圈”热闹起来,雪花在显微镜下是呈六角形花瓣的形状,视觉上大家觉得它很美,是因为有对称的结构、晶莹剔透。更深层次看,为什么它是六个花瓣,不是三个或者五个,如果你学了晶体学的话就会知道,因为冰这样固态的晶体是六方格子,在这样元素组成和规则排列下是更稳定的,所以雪花才是六个瓣。

很多物理学家在解释这个世界的时候,在真和美之间,越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越会选择美,而不是真,因为真只是代表对当前世界的认识,而并不是物质最终的本质。粱琰非常喜欢纪录片《自然之力》中的一句话,“The world is beautiful to Look at but It’s even more beautiful to understand”,他说:“我们能感受到世界是很美的,一旦我们能知道它运作的规律,我们会发现它更美,这是一种理性的美,是一种认知层面的美。”

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

福楼拜曾经说过,“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然后在山顶上会合”。活动现场的嘉宾都认为,虽然科学有自身独特的美,但它也与艺术之美有共性。

蔡潇更愿意用多元论而不是二元论来解释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她说:“现在有很多科学家被称之为科学思想家,比如爱德华·威尔逊,他们提出了第三种文化。这个文化里既容纳了科学,也容纳了艺术,还包括人文,它们在第三种文化里完全交汇、相融。所以知识是慢慢走向融合,而不是分裂。”

就像粱琰拍摄的“美丽化学”影片,呈现手法里用了很多艺术的设计和手段,比如拍摄手法用了高速、微距、延时等。

粱琰认为,“当科学和艺术结合才会出来这么好的科普作品,让大家乐于去见。所以美跟科学的关系应该是以美启真。大家看到美,获得吸引力,再启发大家向科学的门槛进军、学习。”

陆凌说,“科学家和艺术家往往被大家认为一个像呆子、一个像疯子。”然而,他不希望有这样的门户之见,因为艺术和科学能整合交汇起来培养和发展。“有人会觉得做科研很辛苦。做科研哪里辛苦了?我们每天都在发现世界的奥秘,最终以视频或者讲座的形式展现出来,这需要各种能力才能做得到、做得好。”

蔡潇发现,定位为“中国的诺贝尔奖”的未来科学大奖,已经将其颁奖典礼打造得越来越像芭莎慈善之夜,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个特别好的趋势,把科学做得越来越体面化。

“大家觉得之前的科学就是试管、瓶子,放在那里,一群穿着白大褂,比较邋遢的宅男做的一些事情,最近我发现很多老师和科学家在做出改变,比如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施一公老师,就在各种场合向大家展示蛋白质的结构之美,还有一些院士专门在微信上成立了科学之美小组。能把科学做得时尚,做得体面,做得好玩,做得有创意,这是特别好的势头。”蔡潇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