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可以从执法和立法上下功夫,一方面全国各省市应当全面禁猎,而不是分时段禁猎;另一方面,对捕鸟行为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惩处,该入刑的入刑,而不是一律以训诫为主。
■ 吴学安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连日来,在安徽铜陵市枞阳县长江堤岸周边,“让候鸟飞”动物保护组织志愿者们发现大量非法架设的捕鸟网,此时正值南方越冬的候鸟开始北迁,大量候鸟落网而死,甚至包括不少“三有”保护鸟类。
3月27日,铜陵市枞阳县森林公安局对辖区内一起“架设捕鸟网捕鸟”事件进行立案调查,并对区域内的捕鸟网展开巡查,一经发现立即拆除,符合立案标准的则依法处理。
鸟类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据统计,一只白脸山雀幼鸟每天可啄食松毛虫1800条、蛾子30只;1000只紫翅掠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一只燕子在夏季能吃掉50万到100万只苍蝇、蚊子和蚜虫。没有这些鸟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会被严重破坏。
非法围网捕猎鸟类,会导致候鸟数量的减少,对自然生态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另外,这些候鸟可能携带禽流感等病毒,如果流入餐桌,对于食客来说是一大安全隐患。
每年,全世界大约有数十亿只候鸟进行洲际迁徙,8条主要迁徙路线中有3条经过中国。不法分子利用候鸟秋季迁徙的时机,大肆捕鸟用于交易。捕鸟与鸟类交易已经形成“捕鸟—交易—食用或圈养”的黑色利益链条。鸟儿被捕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激素催肥,被层层转卖到餐桌上。
有分析认为,食客群体是非法捕鸟现象猖獗的根本原因。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个别食客迷恋野味,追求刺激,助长了非法围网捕猎的势头。
曾经,内蒙古有数百只天鹅被捕杀、黑龙江有23只候鸟疑遭投毒死亡、津冀交界处发现万米捕鸟网……人们不禁要问,为何国家明令禁止,偷猎滥捕行为却屡禁不止?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等违法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情况,导致不少人潜意识中认为这些违法现象是正常行为,认为很多人都这样做、法不责众。
报载,唐山等地沿海滩涂出现大面积围网捕鸟行为,来自京津冀地区的50多名志愿者和政府部门一起累计拆除捕鸟网两万多米,解救活鸟近3000多只,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然而,治理猎捕候鸟,不能完全依靠民间组织的行动,应当有行之有效的常态化机制来杜绝捕鸟现象。密织护鸟保护网,才能网住非法捕鸟者,不给非法捕鸟者任何侥幸机会。偌大的山林之中,花几元钱设置捕鸟网简单,监管起来并不容易,这正是非法捕鸟者侥幸心存在的重要原因。
针对近期猖獗的乱捕滥猎候鸟违法行为,公安、林业、交通等部门联合开展严厉打击乱捕滥猎和非法经营候鸟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释放出国家重拳整治非法猎杀候鸟等违法行为的信号。
专家认为,可以从执法和立法上下功夫,一方面全国各省市应当全面禁猎,而不是分时段禁猎;另一方面,捕鸟行为应当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惩处,该入刑的入刑,而不是一律以训诫为主。有关部门不妨将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加大执法力度的契机,亮出《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尖牙利齿”,“咬痛”违法者,对违法行为形成强大、持久的威慑力和约束力。将非法捕鸟者置身在这样一种层层包围的法网之中,相信他们的侥幸心理也就会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