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3月29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爱生活周刊 乐活 清明节中国式“感恩节”,在怀念中拥抱春天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节中国式“感恩节”,在怀念中拥抱春天

编者按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始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说,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传统节日,它至少有六重含义:节气、农事、寒食、踏青、民俗、扫墓。清明节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融入欢乐的愉悦赏春;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酸,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

而清明扫墓、讲究吃寒食、食素,也是对祖先最好的祭拜和感恩。西方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清明节。千百年来我们选择在这一天与先祖进行心灵对话,用一种朴素而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那份铭记。

时间无情,总会带走一些我们所珍视的人与事;时间亦有情,在带走它们的同时却把最珍贵的记忆,留在了我们的心间。我们长大后才渐渐体会到清明节这个“传统”日子的厚重内涵,也更能理解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让我们谨记电影《寻梦环游记》里的两句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而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

清明节是一个缅怀过去、感恩先人的日子,更是一个以全新的姿态拥抱春天、奔赴未来的时节,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年之计在于春!

在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主要是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西方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应是“感恩”二字。

清明节:中国的“感恩节”

■ 阎崇年

清明节是一个凝聚着多元文化的传统节日,它至少有六重含义:一为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地球绕日,运行不息,清明节时,气清景明,万机勃发。二为农事,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农谚,过了清明,开始农忙。三为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的寒食,相传纪念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冷食。清明禁火,或为拜火的遗风。后逐渐清明与寒食合为一节。苏轼有著名《黄州寒食帖》传世。四为踏青,就是桃花盛开,民众踏青郊游。五为民俗,清明射柳,是一种寓军事于娱乐的节日活动。辽南京、金中都,从朝廷到庶民,仕女云集,风气极盛,表现了习俗的民族性。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京城民众,还荡秋千,嬉戏为乐。六为扫墓。总之,清明节期间,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融入欢乐的愉悦赏春;既有追思先人的忆旧悲酸,又有清新明丽的欢庆景象。

当然,清明扫墓是普遍的民众社会心理。这种心理特征是“感恩”。西方有感恩节,中国的感恩节就是清明节。清明节的伦理文化价值,应是“感恩”二字。

清明“感恩”来历,有个历史故事。《史记·晋世家》记载:晋国公子重耳,早年患难流亡,历尽磨难。贤士介子推同他患难与共,传说重耳一日饿晕,介子推“割股充饥”,就是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他吃。重耳六十二岁回到晋国做了君主,在封赏旧臣时,介子推不求功禄,未受封赏,隐遁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南的绵山),后来死去。晋文公为感恩介子推,传说封此山为介山。后人编出介子推遗留给晋文公“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的血诗。其实,人们在清明时节,祭扫祖坟,感念深恩,比此故事时间更早。

清明扫墓,是老北京的一个传统习俗。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书里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北京内城和外城的居民,或乘车骑马,或徒步行走,男女老幼,带着供品,去到郊外,清明扫墓。

实际上,在中国,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陲,都有清明扫墓的习俗。这主要是对先祖、对先贤、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

于先祖,《孝经》开宗明义说:“夫孝,始于事亲。”父母对子女有生养、抚育、教导、慈爱的大恩大德,所以对待父母——生要孝养,病要孝侍,死要孝葬,清明时节要孝祭。古人很重视孝,认为“五刑三千,不孝为大”。扫墓活动即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

于先贤,对直系血缘祖先是这样,对中华先祖黄帝也是这样,我去瞻仰过陕西黄陵,现在每年到了清明时节,都要举行海内外华人的庄重公祭。对孔子、孟子、老子、孙子等先贤,还有对元、明、清三代为北京、为国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和于谦、袁崇焕等先贤,以及其他先贤,都要心敬、行敬,在清明节扫墓期间,别忘记他们,要敬祭先贤。

于先烈,一百年来,他们为民族的解放,为民众的正义,为抵御外敌侵略,为救民于水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值得后人敬仰,也在清明节进行祭奠。

清明祭奠先祖、先贤、先烈,重在感恩。对先祖要感恩,对先贤要感恩,对先烈要感恩。感恩,则重在敬。儒家学说,重视“敬”字:“修德之功,莫大于敬。”敬,要敬天、敬地、敬祖、敬民、敬业、敬己。古人云:念念敬,时时敬,事事敬,处处敬。就是每念、每时、每事、每地都要敬。心存虔敬,行必谦恭;做人处事,谦虚谨慎。人们常说:“满招损,谦受益。”这是普遍真理。古人的修养箴言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值得记取。

我们都是人生过客,喜怒哀乐皆成人生乐章。重要的是人生的体验,生与死不过是人生的一种轮回。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你以为那落日的夕阳意味着什么?在我眼里,它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一个清明 两样心绪

■ 晓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个花红柳绿、细雨缠绵的清明,各种草木纷长的同时,各种思绪也在纷长,暖暖的春意和淡淡的惆怅在心中缓缓升起,这好像是每年都要经历的清明情结。

很多人把清明节当成一瓶美酒,喝完酒后就随手把空酒瓶扔在风中。而我却把清明节熬成一剂苦苦的中药,不时喝上几口,在乡愁潮涨的时候,不仅能使根扎故土的心魂纤尘不染,而且在物欲潇潇、红尘滚滚的闹市也能“随天地以周旋,寄日月而消长”。

在中国民俗中,清明是踏青的时机,也是扫墓的日子。追忆逝者的点点滴滴,让思念化作袅袅青烟,随风而去。踏青时,漫山遍野的盎然春意尽收眼底,回到家,裤脚还残留着泥土的芬芳。于是,带着怀念和欣赏,禁不住慨叹这样的人生轮回:一个拥抱春天,满眼生机;一个隔世惆怅,缅怀亡灵。同一个日子,却是两样的心情,由不得使人感时伤怀。

人总会遇到生老病死的事儿,这是自然规律,可每当熟悉的人离世而去时,我还是感到人生无常,心情多少有些晦暗。为了摆脱愁绪,我会独自默默欣赏落日的辉煌,那一刻,心灵顿时平静。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后,回忆就不仅仅再是生活的负担,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只要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

我们都是人生过客,喜怒哀乐皆成人生乐章。重要的是人生的体验,生与死不过是人生的一种轮回。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你以为那落日的夕阳意味着什么?在我眼里,它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一轮初升的太阳!

每逢清明,西望故园倍思亲。我们姊妹早早就没了爹娘,所以每年我们的清明节似乎比别人的要更长……欣慰的是,我们姊妹姑嫂之间关系亲密之极,长兄亲如父,嫂嫂慈如母,姐姐温如春,每次相聚都让我们感受到故乡人赐予的爱,像是一场亲情的洗礼,汇聚满满的能量。

望故园,如沐亲情的洗礼

■ 郭小虹

又到一年清明时,近日读文友的《爱惜保护流浪猫》,勾起我在陕南小城的童年时光。记忆犹如三月的油菜花,被春天点燃,一朵朵地开放,成片成片地燃烧。

小学时我家在县城西关,那时我们临时租住别人的平房。在此居住的四年,我们家养过3只小猫咪。每当下学回家,第一件事自然是去房子最后面的厨房找吃的,这时小猫会悄悄从角落里跳出来,跑到你前面,挺起腰身,尾巴弯成了月亮。

不幸的是,后来三只小猫吃了毒老鼠中毒之后特别可怜,鸣叫声凄凉极了,母亲给它们喂绿豆汤解毒,可绿豆汤又怎么会管用?放学回来,放下书包我们都会守在小猫身边,看着它病病怏怏的眼神,爱莫能助。

最后小猫还是走了,我们要埋葬它,但母亲说猫死了埋在土里不好,于是我们央求大个子的哥哥,把小猫放在枝叶茂密的大树杈上,树下山花烂漫,草木生香,我们姐仨一步三回头地看着猫咪消失在陕南浓郁的春风里。这幅画面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生难忘。

三只猫咪成了我童年永恒的记忆。那时候,还没有流浪狗、流浪猫之说,颇有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味道。

如此,更让人怀想故园的生活,有自家的院落、菜地、果木,如同《种春风》里唱的那样:“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记得40 年前,我的父母就很有远见,他们在小城郊区购置了八分地,父母相继去世后,这八分地就成了我们家族的根。

前年这个时节回故乡,故园的阳光明媚极了,园子里的青葱泛着蓝绿色的亮光,周围的老邻居悠然地坐在小木凳子上晒太阳,见到我,他们热情地拥过来打招呼。这个拉着我的手问:“你是虹、还是燕?”那个问:“这是在北京的那个,还是成都的那个?”

其实,我是虹还是燕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是这片土地的女儿。虽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也能把他乡当作故乡,但故园依然不可替代,我的眷恋一直游走在故园与居住地之间,此时游子,彼时归人。

如今,哥嫂已将故园重新翻建成顶层带着露台的小别墅,院落修葺一新。能干的嫂子还喜欢园艺,在院子和露台上种花种草种春风。这些年,即使没有时间回去居住,但是想着故园,想着哥嫂开心的日子,也是很幸福的一桩事儿。

遗憾的是,我们姊妹早早就没了爹娘,所以每年我们的清明节似乎比别人的要更长……欣慰的是,我们姊妹姑嫂之间关系亲密之极,长兄亲如父,嫂嫂慈如母,姐姐温如春,在异乡生活的我和妹妹一有时间就想飞回故园,重温那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美好时光。我们张口闭口都说父母的事,好像父母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哥哥嫂嫂姐姐想尽一切办法给我们制作各种美食,那种被宠溺的幸福感是绵长的,柔软细腻的,带着光亮的。每次相聚都让我们感受到故乡人赐予的爱,像是一场亲情的洗礼,汇聚满满的能量,我们带着亲人的厚爱和温暖,重返他乡,开始新的生活。故园就是游子幸福的源泉,是我们人生的加油站!

每逢清明,西望故园倍思亲。真可谓:“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在清明节,我们吃着寒食,用饮食的瘦寒告慰远去的亲人,惦念他们。这一日,宜寄托哀思,平和面对生活的不易。活着,就是一代人背负着上一代人的伤口,我们在自愈的同时又把下一代的伤口揭开。正如,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青青的荠菜总是苦味的。

青青荠菜苦,清明别离殇

■ 冰水

唐代诗人韦庄诗云:“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今又寒食,正是挖荠菜的好时节。小时在田头地脚挖一些,并不是为了食用,似乎只是一种趣味。而长大后,经常有朋友送些来,作为有机野菜吃着。荠菜原是寻常食物,如今倒成了珍贵稀罕物品了。

固定一个节日承载生离死别,比匆忙陷进一段伤感来得更加疼痛,它不是撕心裂腑,是慢慢颓朽,抽去我们内心的河流,直至干涸。在清明节,我们吃着寒食,用饮食的瘦寒告慰远去的亲人,惦念他们。这一日,宜寄托哀思,平和面对生活的不易。

想起去年94岁高龄刚刚辞世的奶奶,我依然悲恸。奶奶留下的物件,就是我能够触摸到她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我和父亲收藏着那些带有奶奶体温的物品,一些相片,笔记本、钥匙、门锁等等。闲暇时一家人围坐,拿出来翻看,论着那些往事,有时我们并不出声,大家静默着,记忆向着年轻的方向复苏,我们走回童年,父母走回年轻时的父母。那根牵扯命运的线条越来越松,直到走出我们自己的视线。

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爱着彼此,面对健康、友爱、谦让。而作为长子的父亲,寒食清明的祭祀他似乎更是看重,再大的家事,都先置放到一边:安排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他把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将纸钱焚化,添新土,折柳枝,而后安排我们轮流行祭拜礼。

我们站在旁边看着父亲的操持,看着父亲从容的表情,他用表情印证祖先们来到了现场。而后的仪式是,除了洒在墓前的酒水,父亲把那些吃食挑回家,由着家人分吃。我潜意识里却排斥着,这么多年那些食物终究没有吃进肚子,父亲似乎并不觉察。

就这样的生活场,轻轻压住我们浮躁的火味。父亲是一块石头,举轻若重把我们的燥气克住了。奶奶离开整整一年了,似乎并不漫长,生活的琐碎消解曾经割肉的悲伤。时间真是万能的良方,它或许痊愈不了你的全部伤痛,但它一定可以保证你面目完好。

随着孩儿们长大,青草气息占据了曾经老去的那一部分,我们原本的心绪就有了甜味。只是偶尔路过奶奶家的老房子,看着生锈的门栓,花窗上的蜘蛛网,覆盖青苔的石条子,心里依然有着隐隐的疼痛。关于生死,我们虽然坚信离开就是永别,而在具象遗物呈现的那一刻,依然摆脱不了生离死别留下的感伤。父亲很少回奶奶的老房子,他只是用祭祀的方式化解他内心集聚的心痛。

活着,就是一代人背负着上一代人的伤口,我们在自愈的同时又把下一代的伤口揭开。在奶奶离去之前,是爷爷;在爷爷之前,是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一个个驾鹤西去,一个个把悲伤堆到我们的胸口,我们永远无法把自己从曾经的悲伤中彻底解救出来。正如,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青青的荠菜总是苦味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