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的航拍图。(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摄)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长路 袁梦佳 党柏峰
距离延安市区近80公里的梁家河村,一批又一批的人踏雪而来,只为到此寻求“大学问”。
“唯有扎根人民才会深爱人民。”
“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
……
行走在梁家河的一山一水,一峁一梁,一句句这样的警句,不时在提醒大家——
初心,唯有实打实地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数字领跑大转变
“让我们先回到1969年:49年前,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村,迎来了一支来自北京的特殊队伍,他们都是北京知青。他们与老百姓一起住窑洞、耕地、挖井、喂牛。”
在梁家河村史馆,解说员熟练地指着一幅幅历史照片诉说着当年的历史,发现大家意犹未尽,又微微一笑说,“通过全景、VR、AR等技术,即使您回到家,还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当年知青们劳动的实景模拟以及语音导览,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回温峥嵘岁月、追寻领袖之心,补足精神之钙。”
这是国内首例全互联网科技数字博物馆产品——“梁家河数字博物馆”,与在村史馆看到的图片不同,这里看到的,将是一个3D版的梁家河历史馆。
来到延安,只需连接上名为“zhihuiyanan”的WiFi,智慧延安的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如今,延安在落实“网络强市、国家数谷”的新城发展目标中,已建设开通4G基站2000个、实现市区、县城、乡镇、人口聚集区、3A级以上景区、高校、车站、机场等100%覆盖。
延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梁建军介绍,2017年延安市政府围绕“云上延安强平台、数据延安抓共享、智慧延安重应用”三项重点任务,设立延安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全力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网络强市”,已从规划来到市民身边。
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综合服务调度平台——这个市民耳熟能详的“大数据中心”,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了解到,全市统一的政务OA系统研发完成并推广应用,正是体现了“1+1+1+N”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思路和互联网+政务服务+人工智能的延安模式,分级分类统筹加快了推进“智慧延安”在各领域建设和各行业应用落地。
“国家数谷”更是让市民生活受益匪浅。
延安大数据产业园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2017年“延安华为云”平台在市党政云数据中心上线运行,基本形成了以“延安华为云”为核心支撑,“民生云”“健康云”等8朵“行业云”为扩展应用的“云上延安”。在“健康云”的数据统计下,延安与腾讯公司合作推出了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试点平台“腾讯觅影”,辅助医生对各类医疗影像智能识别筛查。同时,推出的“微信医保支付”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上线运行,老百姓“刷”微信就能实现智能导诊、网上挂号、电子报告,一次就诊节约42分钟。还有腾讯乘车码移动支付,“刷”微信乘坐公交车,开启了“一机在手,行遍圣地”的全新体验。
“小书包”带动大“补钙”
“这里面学习十九大精神的资料,形式新颖,很丰富,很容易让人接受。” 翻着手机里的“党员小书包”APP,宝塔区人社局干部刘亚莉展示着这几天学习的内容。
在延安8万多名党员的手机上,都已安装了“党员小书包”APP。“党员小书包”里的一篇篇经典之作,延安广大党员干部形象地将其喻为精神“钙片”,使他们醒目定神,强筋壮骨。
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全力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延安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全市各级党员干部先学一步,学深一点,这既是党员干部的理论自觉,更是新时代的工作要求。
延安广播电视台推出了“我们学习吧”,朗诵爱好者参与诵读十九大报告关键词,然后请专家学者解读所朗读的关键词,节目反响极好,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今,已经播出18期了,报名的朗读爱好者众多,有这样的效果,当初连策划人员都没想到。
走村入户的“丁玲女子宣讲队”,是宝塔区桥沟镇组织的一支由女村干部、女第一书记组成的宣讲队,“俊女女”通过她们的“巧嘴嘴”,把十九大精神送到了家家户户。为做到十九大精神宣讲无死角、全覆盖,制定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方案》,安排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六个层面的宣讲,听众达45万余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圣地落地生根。
延安学习书院,一建成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有到延安“寻根”的人说,“这里是我们见过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传教育方面做得最系统、全面、完善的一个,是一个非常好的思想教育基地。”
这个学习教育基地,不仅游客痴迷,延安人更“乐享”。下班后、节假日,“去学习书院,约吗?”只要这句话发到朋友圈,顷刻间便会霸屏,响应者绝非小众。
书院自去年5月4日揭牌开馆以来,学习大军们通过观摩体会、专题讨论、学习分享、读书讲堂、教育培训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截至2017年12月底,约有7万人前来书院参观学习,其中团队讲解接待1228批次36443人,报告厅使用155次12379人。
这样一组数据,与学院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高地。
小苹果开启大转型
从延安市区去往梁家河,一块“12号淤泥地坝”的标牌,总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
这片35000平方米的坝地,被当地人称为“知青坝”。
“以前,大家都只在支沟里打坝,不敢在正沟里打坝,怕雨水把坝冲垮,北京的知青娃娃来了,带着大家在正沟里打坝,梁家河才能多出这些沃土。”一位年长的村民说。
这是49年前,延安人开始从陕北黄土高坡上眺望远方、学会创新的一个细节。
“互联网+”,如今在延安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
在开展网络扶贫之路上,光纤网络已覆盖了全市2260个行政村,6.7万农民用上了宽带,近3万农户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这其中,最受益还是当地的最大特产——苹果。
“全中国,每10个苹果中就有1个是我们‘洛川苹果’,我们的果子已跨进了连接全国各地的高速产品销售路网。”洛川县苹果产业局局长王剑锋告诉记者。
据了解,去年10月份以来,按照国家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延安结合本地优势,将苹果后整理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果业提质增效的创新性措施。延安市财政对已签订的28条4.0智能选果线购买合同的企业,分两批下达补贴资金1561.3万元,目前已有5条选果线投入运营。建成冷库10.45万吨,果品交易集散市场24个。洛川县美域高选果线苹果后整理示范点负责人薛云峰说:“美域高目前已投入运行的选果线,每小时选果能力达到30多吨。”
专业化的苹果生产管理以及产业后整理模式也起到了信息及时汇通,带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惠民作用。在生产管理端,洛川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通线端的质检组长赵亚玲告诉记者:“从公司成立以来,我就跟同村许多姐妹一起奋斗在质检一线了。原来简单的苹果地种植年收入不过5万元,还得搭上一系列运营成本。现在在这边工作,不仅学习了新技术,收入也提高了。从我手中质检过的苹果,通过网络销售后还能看到大家对我的评价,好评的时候企业也会给我一定的奖励,心里美滋滋的,工作也更有劲儿了。”
走进黄陵县隆坊镇苹果交易中心,回乐堡苹果合作社负责人贺春林告诉记者,他经营的苹果被选为全国百强SOD富硒苹果,而他的致富之路,与镇上这所交易中心所搭建的招商平台密不可分,多元化的市场服务为他提供了果品收购、交易信息代办等多项便利。“还有一些农业服务O2O企业,利用互联网、连锁门店、终端服务团队为我的合作社提供了科学的果园四季管理综合性服务,从技术端、推介窗口端,帮我实现全方位果子促销,作为果农,我的获得感足足的。”
那13年的延安红火岁月,这座圣地之城,爆发出力挽狂澜的创造智慧。
走进新时代,这座红色新城,开始追寻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目标的决胜智慧。
当地人笃信,跨越时空的智慧,是相通的,都有共同的底蕴——延安精神。
站在学习书院的中央,有八个醒目的大字,那是新征程上,延安精神给出的新密钥——
“依靠学习,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