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奥利”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上去轻抚他的头,这是下意识的动作,每个人好像都被他触动,由不得自己必上前“亲密接触”。所有的走近者都或蹲或跪,轻声细语,画面极其感人。
■ 孔宁 文/摄
瑞典旅行回来看照片,斯德哥尔摩的经历让我难忘,尤其在老城,刚刚从老城大广场的目不暇给转到西侧的芬兰教堂后身的一条小巷的四处探寻,完全是从喧闹到幽静两种状态的急速转换,这次我们要找的便是斯德哥尔摩最小的雕像“月光男孩”。
再怎么做功课也抵不上面对面的感受,当我亲身来到他身边时,依然会心动不止。恰似第一次约会的感觉。
当我走近他时,看着他,用手掌量量他的身高,也就是我的手掌长度,15cm。这个雕塑就是著名的“凝望月亮的男孩”,锻铁和砂岩混合材质的雕塑。这个男孩叫“奥利(Olle)”。
走进“奥利”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上去轻抚他的头,这是下意识的动作,每个人好像都被他触动,由不得自己必上前“亲密接触”。很多游客还掏出自己所带的硬币或糖果放于“奥利”的周围,好似要给他送去各种保障吧。所有的走近者都或蹲或跪,轻声细语,画面极其感动。
传说中,凡见到“奥利”这个男孩雕塑的,若摸摸头,会带给自己好运或会有一天“再来斯德哥尔摩”;若放上一两块硬币,那不光有好运还能连连,生活以后会顺顺利利……
这些硬币每天晚上都由芬兰教堂收集走,用于教堂和文物的修缮。曾经教堂立牌于此,劝告大家最好不要放钱币,但世界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无法改变,后来,限制令也不了了之。而到冬天,当地人或游客还专门给“月光男孩”织围脖和打毛衣,简直就是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呵护他,这一现象曾被斯德哥尔摩史学家马丁·斯图加特(Martin Stugart)写进了《斯德哥尔摩史》。
我蹲在奥利像旁良久,感受着他带给我心的温度,渐渐打开我久闭的心门,走进去最柔软的、不轻易触碰的心房。
路上的触动每每提醒自己“饮水思源”,所以旅行回来后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因资料多为瑞典语,后来借助英瑞词典渐渐理顺了‘月光男孩’创作者利斯·埃里克森的经历和故事。
“月光男孩”是他早在1954年完成的作品,1967年在芬兰教堂后面的小庭院放置并揭牌。 在接受记者访谈时,他谈到这座雕塑的初衷以及寓意。
利斯出生在艺术世家,父亲是著名的雕塑家。小时候因为父母经常忙于创作,小利斯常常被匆匆送上床睡觉。寝室在阁楼里,斜着的天窗总能看到星星眨眼、月光明亮,这些美妙的仰望夜空的感觉,让他无法遗忘。
利斯说,大部分观者只上前关注“奥利”,其实观者更应该走远来看这个整体,它想表达的是“逃离”(Escape),一个是时间上的逃离,回到了纯真年代;一个是空间上的逃离,逃离者从现在的空间逃向另一个空间。
“逃离”是现代作家和艺术家创作的主题之一,作家本森写过,哲学家弗洛姆写过,雕塑家利斯创作过,他们不去探讨逃离的结果,而是探讨这个过程中逃离者所展现的勇气和快乐,虽然大众认为逃离是怯弱的行为……
细细琢磨,独自品味,我们每个人心中不都住着个“月光男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