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兰
据《人民日报》近日报道,2017年11月底,公安部等7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至12月底,开展“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机动车路口礼让斑马线成为各地整治重点。活动开展一个多月以来,成效明显,此类乱象有了很大改观。事实上,早在2017年6月,公安部交管局就部署各地重点围绕不礼让斑马线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启动集中整治。而近期七部门的联合整治则是在去年基础上的再“加码”,旨在根治这一顽疾。
“礼让斑马线”看似不过“踩一脚刹车”的小事,实质上意义重大。这一脚不仅是对法律底线的恪守,彰显了“生命至上”的原则,更令“文明素质同样人命关天”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提升了整个社会文明的温度。
斑马线被喻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生命线”,其路权属于行人,这是不容置疑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明确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然而,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迈进“3亿辆时代”,斑马线上的人车矛盾逐渐凸显,部分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但不减速反而抢行,导致事故频发,民众反映强烈。尤其是孕妇、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等行动不便人群,更是深受人车争路之苦。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近三年来,全国共在斑马线上发生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事故1.4万起,造成3898人死亡,其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导致的事故占了总量的90%。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经过这两年柔性宣传教育与刚性执法处罚的共同发力,机动车礼让斑马线已蔚然成风,暖人暖闻频现。去年8月4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刷屏,网友们纷纷留言称“被暖到了”。视频中,一位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的司机鞠躬致谢。后来,礼让斑马线的“90后”姑娘小吴和行重礼的88岁老人被媒体找到,二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小吴当面向老人鞠躬回礼,向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这一幕被网友称为“双倍的暖”。
类似的故事俯拾皆是。笔者的一位亲戚年事已高,腿脚不方便,此前每次过马路时总是心惊胆战,常常是两个绿灯都过不去。自从礼让成为“硬杠杠”之后,她过马路镇定从容了,每次都要感激地冲司机们伸大拇指点赞。朋友Z也动情地告诉笔者,当她第一次将车停在斑马线前时,一位正在横穿马路的耄耋老人微笑着冲她竖起了大拇指,她感动地流泪了。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感恩令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久违的温情”。这种礼让的暖意其实是双向流动的,双方既是施予者,亦是获得者。
斑马线既是生命线,也是文明线。判断一个国家的“汽车社会”是否成熟,不能只盯着机动车保有量的硬指标,更要综合考量道路交通法规的完善程度和汽车文化、汽车文明的普及程度的软指标。我国业已从“自行车社会”迈进“汽车社会”,但离成熟的“汽车社会”尚有差距。我们应该在确保硬指标的同时,着力完善软指标,这才是一个文明成熟的“汽车社会”的应有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