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德斌
2017年冬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蓝天天数明显增多。受此影响,防雾霾口罩和空气净化器销售遇冷,部分口罩经销商想亏本套现,却无人接手。对于防霾物品的销量变化,虽然多数生产商并不愿直接回答,但从不少现象和细节之中仍可一探端倪。(1月3日中新网)
近年来,北方的冬天都离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雾霾围城”,各地雾霾污染指数、雾霾照片均成为围观热点。每年11月之后,北方众多城市将会进入“雾霾”高发期,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产品的销售黄金期来临。可今年北方雾霾却“失约”了,不再频频成为新闻头条,为数不多的几次雾霾天气影响也不持久,并未受到太多关注。而往年热销的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等产品也遭受冷遇。从这些细节中释放出环保积极信号:雾霾污染源被控制住,环保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
相关具体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以北京为例,据北京环保局最新通报数字显示,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和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相比,降幅达到35.6%,完成国家“大气十条”下达的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过去五年北京的蓝天也越来越多,2013年优良天数是176天,2017年增长到226天。显而易见,雾霾污染物质大幅下降,乃是雾霾天减少、蓝天白云增加的主要因素,也是环保治理成绩的有力证明。
从环保治理的措施来看,诸如产业升级疏散、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供给侧改革、采暖煤改气、跨地区协调治理等多管齐下的做法,不仅令雾霾污染排放量得到遏制,同时生产与生活模式也正在加速转变,变得更注重绿色环保。而空气好转了,最受益的就是民众的身体健康,不需要每天戴着防霾口罩出门,能够畅快地呼吸,因雾霾诱发相关疾病的患者也少了很多。
京津冀的整体环境好转不仅给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给其他深受雾霾之苦的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只要肯花力气治理环境污染,舍得抛弃旧有的“三高”发展模式,真正做到把青山绿水当作金山银山,就能取得成效。当然,也应该看到,这只是阶段性的治理成果,能否维持下去,让每年冬季都能见到蓝天白云,需要持续性地科学施策,毕竟长期累加的污染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