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问题,其背后却是如何合理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大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究,更需要专业的精神和态度。
■ 莫兰
把植物知识讲解搬到了高规格的集体议事决策性会议上——北京市政府近期的常务会议与往常有点不一样。会前,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吉宁带着参会者学起了北京的植物,主讲人则是我国树木学权威专家、北京林业大学张志翔教授,他的专题讲解题为“北京的植物与城市生态建设”。
作为研究全市重要工作的“重量级”会议,为了决策更加科学,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就与当前工作紧密相关的特定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讲解。今年此前的七次集体学习涉及学习中央精神、信访工作、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业开放发展等重大课题,而本次植物知识“入常”,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北京市政府目前工作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北京市正在开展的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正需要本着“以生态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方略之一。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探究,更需要专业的精神和态度。
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比如在城市行道树的选择上欠缺考虑,导致出现一些问题和隐患,教训深刻。
作为城市最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行道树能够绿化市容、改善环境、协调城市生态平衡,而杨树、悬铃木(法国梧桐)、柳树等树种因为兼具树形美、成长快、病虫害少等优点,多年来成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等多个大城市广泛栽种的行道树。
于是,每年4月中旬到5月上旬,这些城市便饱受“飘絮”之苦,漫天飞“雪”遮挡视线、遍地毛球难以清扫不说,还会钻入行人口鼻,过敏体质者更是苦不堪言。此外,香樟树雌株落果后的爆浆污染路面、银杏雌株落果后的臭味污染等问题也同样困扰着市民。除了这些“绿色的烦恼”外,过去习惯性的“单一化、集中化”种植结构还可能引发生态系统安全问题。
尽管这几年来,有关城市的管理者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例如喷水、注射抑花药剂“节育”、将雌株“请”出去、多样化间种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在选择树种及种植结构时从“以人为本”出发,科学地全盘考虑,这才是治本之策。
一滴水虽小,却能折射世界。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轻如飘絮”的植物学问题,其背后却是如何合理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大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无小事,需要凭借专业方法、科学决策、系统思维来开展,不仅要重视规模,更应该重视质量,科学把握“质”与“量”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不留下历史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