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徐旭
□ 王丹 姜玉坤
辽宁锦州军休三中心组建不到两年,就赢得了广大军休干部的赞誉,他们为军休三中心竖起大拇指,感慨地说:“在三中心休养,幸福指数就是高!”
锦州军休三中心主任李伟说,三中心成立之初,就重点把满足军休干部精神需求,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以“尊老敬亲”的服务理念,打造“家”“和”完美统一的军休文化,建起了棋牌室、器乐室、理疗室、康复室、阅览室、舞蹈室、书法室、摄影室、诗词室;成立了沙狐球、门球、桥牌、棋牌、台球、乒乓球、书画、摄影、诗词九个协会,还以军休红色文化为根、精神健康文化为魂,以拓展兴趣互动辅助为基,打造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军休干部精神、文化、娱乐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娱活动,每天军休干部看书读报、唱歌跳舞、吹拉弹演、打牌下棋,参加各种球类竞技、交流书画创作技艺……
“每一个军休干部都要经常擦拭‘信仰之灯’、驱散‘心灵雾霾’,不能因为离退休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采访时,正赶上李伟主任给军休干部和员工上党课,该中心主任、副主任每月都坚持登台授党课,他们还特别邀请军休干部讲党课;邀请市委党校副校长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的专题辅导报告。
“加强军休干部的党性教育,就是政治上关心军休干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三中心针对个别离退休人员容易出现“思想退休,党性‘褪色’”的问题,大力加强党的建设,组建了6个军休干部党支部,划分为14个党小组,还采取开展常态学习、观看专题警示教育片、经验教训讨论交流的形式,强化党性教育,引导大家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三中心还大力倡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常以先进典型为标杆,自觉查找自身差距;常以反面典型为镜鉴,时刻敲响自律警钟,引导军休干部和员工自省自律、防微杜渐,提高军休干部的“免疫力”。
如今,军休三中心的党员教育已经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常提醒、勤敲打,警钟长鸣,让纪律观念入脑入心、外化于行,是他们党性教育的生动写照。军休干部感慨:“坚守住纯洁的党性,时刻保持晚节,就是我们军休干部的最大幸福。”
“不用上街买菜,不用开火做饭,只需花七八块钱,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老年人营养餐。”年过八旬、独居在家的军休干部赵怀山,起初享受这个“特殊待遇”时,激动得不得了。
赵怀山的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如今岁数大了,别说上街买菜,就是下楼都困难。如果不是军休三中心办起“助老小食堂”,像赵怀山这样年岁大、行动不便的军休干部,还真说不上幸福是什么滋味。
“是‘特殊待遇’让军休干部找到幸福的感觉。”军休三中心针对一些军休干部“年龄大、空巢多,子女不在身边多”的现象,甚至有个别年龄特别大的军休干部,党委决定,利用闲置房屋,专门为军休干部开设“助老小食堂”。三中心按照老人不吃油腻、不爱吃重盐菜的饮食习惯,所有菜品按需定制,定期调整菜谱,力求营养均衡,花样翻新,每天两菜一汤,一周不重样。
“‘小食堂’对军休干部服务太周到了。”说起小食堂,赵怀山感慨不已。对家住附近,来往不便的军休干部,工作人员主动把饭菜送到家里。个别稍远的,中心与送餐服务公司协调送餐,为减少开销,还专门购买了循环使用的餐盒,使军休干部的吃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像开设小食堂这样,对有需要的人群给予特殊关爱的,在三中心还有不少。
“成立‘应急互助队’,让空巢军休干部有了好帮手。” 已是80岁高龄的浮立芳,前几天,106岁的母亲去世了,可浮立芳的子女当时没在身边,一时急得团团转,手足无措。三中心“应急互助队”闻讯后,几分钟的工夫,就召集十多个帮手,帮老人联系殡仪馆,找车、挂灯、搭灵棚、收拾东西,一直帮着处理完后事。
“应急互助队”成立一年多来,采取互相托付、相互支援、相互照顾的办法,经常帮助上了年岁的空巢军休干部处理突发情况。
据悉,中心的“应急互助队”有19名队员,主要从本小区年龄较小又从事过军医工作的军休干部中挑选,不少军休干部的子女也主动加入进来。据统计,一年来,“应急求助队”先后帮助空巢老人处理十多件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