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2011
《无题》,2016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当摄影和多媒体成为世界艺术的宠儿、绘画终结论被再一次提出之时,德国画家卡琳·克内费尔(Karin Kneffel)却开始了其架上绘画的创作,并始终保持着稳步发展的态势。这位钟情于画布、画笔和颜料的女画家,相信并始终相信,绘画不但要有独特的形式,还要有明确的主题(尽管她的作品大多命名为《无题》)。她以娴熟而精湛的技法,以一种完美的现实主义方式,将异质的空间和时间融合在一起,从有形的存在,到逼真的、诱人的幻觉,微妙的异化策略显示出令人称奇的才智。在她的画中,似乎总是“浮现”着格尔哈德·里希特的影子,有时甚至直接将里希特的作品“挪”进画面。里希特对她的影响如此真切,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确有着师生之缘。
克内费尔1957年生于德国马尔,曾就读于威斯特伐利亚威廉大学和杜伊斯堡综合大学,之后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成为里希特的亲传弟子。在教学中,里希特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但同时也强调并坚持静物写生的重要性。因此,克内费尔练就了扎实的写实功底。她在早期作品中常常把家畜的头部,画在小幅方形画板上,这些动物画表现出一种刻意为之的矛盾,既符合传统的动物画规则,同时又以不带情感的笔触呈现出某种荒谬感。她的充满仪式感的风景与超写实风格的静物也使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她描绘的那些甜美的水果,真实到令人生疑,因而具有了一种超现实主义意象的暗示。“引起怀疑”正是克内费尔要在绘画中达到的目的。
克内费尔最著名的绘画是她的异质空间场景。这类绘画一般是通过一层虚构的雾蒙蒙的玻璃窗来呈现的。画面通常分为两个空间层,以带有水雾的玻璃为界,利用内部和外部、透明与不透明以及复杂的光的折射效果,营造出一个真实与虚构并存的时空。事实上,这是对摄影语言的一种借用。克内费尔运用“玻璃窗”创作了许多作品,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是她喜欢表现的主题。例如在作于2016年的《无题》中,窗内场景是一个美术馆的展厅,墙上挂着里希特1988年创作的那幅他女儿的背面肖像《贝蒂》,三位观众正在从不同角度观赏、研究这幅作品,窗外似乎有一个未现身的“镜头”,透过玻璃窗“抓拍”到了这一瞬间。窗玻璃上有一个笑脸图形,就像是被人用手指在潮湿的玻璃上面随意划出的表情符号。在同一系列的另一幅作品中,窗内仍是这家美术馆的室内,《贝蒂》仍然挂在墙上,但三名观众的位置和姿态发生了变化。玻璃窗上的水雾也仿佛是被一只手在中间划出了较为清晰的一块儿,上面散落的水珠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色彩,这幅作品表现的是场外的“镜头”抓拍到的同一处场景的另一个瞬间。她也描绘日常场景,例如作于2011年的俯视角度的《无题》,窗内像是某写字楼大厅的一角,三位清洁女工正在扫除,一位低头阅读的男子匆匆走过,玻璃窗上的水珠形状各异,它们流动的过程被逼真地描绘出来。在近期的作品中,克内费尔开始在水雾氤氲的玻璃上“写上”一些单词或短句,这些文字的“后面”是与之相呼应的真实生活情景的幻象。克内费尔凭借奇妙的想象和超写实的技艺,突出了绘画所具有的同时维护和摧毁幻象的能力。
作为里希特的学生,克内费尔与导师的“照片绘画”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那只是形式上的亲近。里希特的“照片绘画”是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再现”照片,他的艺术观是只呈现不创造;而克内费尔是通过看似客观的呈现,创造一个把现在和过去、现实和虚幻层叠在一起的超现实的异质空间。乍一看,她的作品由于对细节的精确描绘而显得很真实,但稍加审视,这种确定性便会逐渐消退。事实上,这些作品恰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断质疑,画家借助这样的视角来分解、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可以更清醒、更从容地栖居于这个纷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