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树林
国庆节期间,“宁夏灵武再现‘托举哥’双手托住被卡小孩半小时”“与时间赛跑,宁夏交警护航断指老人”等新闻刷爆年轻人的朋友圈。记者观察发现,节日期间,与朋友圈和网络“人山人海”的出游照相比,含有“公益”“慈善”等关键词、饱含正能量的帖子,也在不少年轻人的朋友圈形成“刷屏”之效。(据10月8日新华社)
国庆的超级长假,不仅有诗与远方的美妙,更有公益和善行的交响。无论是捐款、走路做公益受推崇,暖闻在朋友圈的走红,抑或正能量帖子的踊跃转发,均显示公益已不仅成为很多年轻一代生活的“标配”,更见证了文明的磅礴力量。他们通过在网上晒出自己参与的公益活动,传递身边的榜样示范作用,激起公众的共鸣,吸引更多人参与,从而令正能量发生聚合作用。
鲁迅先生曾说过: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先生在80多年前发出的悲悯之音,在快速发展的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尽管国民经济有了极大的飞跃,但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家庭的特殊原因,还有少数人的生活依然停留在温饱阶段;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急需人们伸出手来“拉一把”“扶一下”。“生发善的力量、引导善的力量,让善的力量变得可观,会让更多的人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慈善扛在了自己的肩头上,用一言一行写就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乐章。
几年来,从受人瞩目的“冰桶挑战”引发滚雪球效应,到“一元购画”刷爆朋友圈;从“为爱奔跑”的风起云涌,到“一个鸡蛋的暴走”的“特立独行”,多种多样的慈善公益活动凝聚着年轻一代的身影,他们的朝气与活力,他们的创新与创造,为中国当下的慈善公益走向提供了可知可感的样板。特别是他们更善于发挥“互联网+艺术+公益”优势,不断创新形式,让快捷、快乐、新意、体验成为公益慈善的关键词,吸引了更多人的关切、关注和参与。
不晒出游晒公益,见证文明成长的历程。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向善的基因,都流淌着扶弱济困的道德血液。近年来,“慈善是大众的”这一理念逐步被民众认可,轻型、便利且不被附加道德负担的公益走进了大多数人的心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挑起大梁,慈善事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每一个个体的慈善,都不是“小善”的独立存在。倡导更多人关注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吸引更多社会公众以多样化的形式参与公益活动,让慈善行为成为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共同构建一个人人做公益、处处有公益的新型社会,从而让凝聚起来的爱去改变很多家庭的生活以及部分个体的人生之路,善意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