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银平
据多家媒体10月8日报道,当下,“中国好游客”越来越多。长假期间,成都宽窄巷子、锦里、黄龙溪等开放式景区人头扎堆,但游客之间都能相互理解、包容。据四川省青年旅行社导游苏清观察,“今年长假带团,印象最深的是游客下旅游大巴后,会用塑料袋将车上产生的垃圾带走,而不是随意扔在车上。”总之,景区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文明旅游正在成为市民假期的标配。
1999年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强调,“旅游是一种常常与休息、娱乐、运动以及亲近文化与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它应当作为一种能满足个人和集体需要的优先考虑到的手段予以计划和实施,如果以一种非常开放的思想从事旅游活动,它就构成了自我教育、相互宽容以及了解各民族和文化之间的合理差异及其多样性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因素。”由此可见,现代化的旅游伦理将文明旅游、修身养性、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对旅游文化的尊重当作旅游发展的核心。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更是通过人与自然、文化的亲密接触,提升文明素质,陶冶情操,增强尊重与包容,从而得到人格发展、道德发展、身心愉悦等多重收获。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所以说,“中国好游客”不仅是文明环境、文明旅游的代言人,也是文明旅游的先行者。当下,虽然仍有游客缺乏文明旅游的意识,但是有越来越多的游客认识到了不文明旅游的危害。不文明旅游不仅损害个人形象、扰乱旅游的心情,更影响到整个旅游环境的健康发展。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严格自律,努力摒弃各种不文明习惯,那么,整体文明素质和旅游大环境就能实现较大的提升。
过去,旅游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是奢侈品;今天,它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必需品。近日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旅游将迎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将从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迈向全面小康型旅游大国,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达到世界旅游大国水平。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伦理意识和旅游生态也应当同步发展,与世界旅游大国的地位相匹配。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对文明素质和旅游行为进行规范外,还应通过宣传和教育努力培养现代化的旅游伦理,让更多人成为注重涵养身心的文明旅游者,从而推动旅游大环境的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