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9月5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观察与求解: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的国际比较 中外教师职业性别差距对比及应对策略 解发展之惑 推平衡之举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7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察与求解: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的国际比较

专题阐释

2017年9月10日是第33个中国教师节。教育影响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而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承担者,推动全体教师享有平等的工作权利和晋升机会是保障教育事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世界范围内,教师职业却一直存在性别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女教师比例偏高,也表现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不同职级中教师分布极不平衡。

自2014年以来,《新女学周刊》连续推出教师节专题报告,关注中国高校女教师及中小学、幼教、特教、特岗女教师的权益与发展问题,反响很大。在第33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新女学周刊》将关注视线延伸到世界范围内教师职业性别差异问题,推出“观察与求解: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的国际比较”专题,独家编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报告,邀请专家进行中外教师职业性别差距比较,并就消除这种性别差距提出应对策略。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7年3月发布的《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报告显示: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教师职业中女性一直占大多数,过去十年(2005年~2014年)女教师的比例一直在增加;性别差异随教育阶段的不同逐渐缩小。那么,中国教师职业性别差距是否与经合组织成员国教师职业性别差距的总体趋势相吻合?通过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数据与国内学者所做研究的对比,可以发现报告所关注的教师职业性别差距的强化趋势、高等教育中性别差距改善的趋势及教师职业性别差距对教育结果与职业期待的影响等问题,对研究和改善中国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过去(2005~2014)十年,小学和中学阶段教师职业性别差距逐渐加大。此外,30岁以下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比例极高及教育专业中女大学毕业生的高比例,预示着教师职业的性别不平衡问题在近期还会加剧。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性别差距问题在缓解,高等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在上升,这一点在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群体中更为明显。

教师职业“女性化”及性别失衡状况

——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报告的数据与分析

教师职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性别不平衡:这不仅表现在女教师比例偏高,也表现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科、不同职级中教师分布不平衡。这种性别不平衡问题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此外,30岁以下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比例极高及大学期间主修教育专业的女大学毕业生的高比例,预示着教师职业的性别不平衡问题在近期还会加剧。然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性别差距问题在缓解,高等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在上升,这一点在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群体中更为明显。

教师职业中性别差距严峻,且这一趋势仍在加剧

教师职业是一个性别分化非常严重的职业,平均来讲,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成员国中,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教育阶段,女性所占比例超过2/3。在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罗斯联邦,性别不平衡趋势更为明显,在这些国家中,女教师的比例差不多达到4/5。在有数据可查的31个国家中,日本是唯一一个女教师少于男教师的国家,平均而言,日本各教育阶段中女性所占比例为48%。这一让人吃惊的结果可能与日本劳动力市场中女性的低劳动参与率(相比于其他国家)有关。

有证据表明在2005~2014的十年间,教师职业正在变得越来越“女性化”。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女教师的平均比例从2005年的61%上升到了2014年的68%。这一上升趋势在每一个有数据可查的国家中都存在,不管各国在2005年时女教师比例是多少。然而各国女教师比例上升的幅度并不相同,在斯洛文尼亚和美国,女教师比例增幅低于1%,而在德国、希腊及日本,女教师增幅比例超过15%。

不同职级、不同学科、不同阶段性别差距的表现形式不同

尽管女性在教师职业中占大多数,然而在领导职位上她们的代表性却不足。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平均来讲,68%的初中老师是女性,但只有45%的领导是女性(据经合组织2016年报告)。考虑到领导者都倾向于从教师队伍中选拔而出,这一数据表明女性相比于其男性同事,更难以晋升为领导者。

即使在教师职业群体内部,不同学科,不同教育阶段,也存在性别不平衡。初中阶段,相比于教师队伍整体,女教师在科学、数学及技术等学科中所占的比例较低。随着年级的升高,女教师所占比例显著降低。在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阶段,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97%和82%,而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这一比例分别降至63%及43%。这一现象适用于有据可查的大多数国家。小学阶段,除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之外,女教师比例均超过60%。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只有四个国家的女性人数超过男性,分别是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及俄罗斯(在中国,小学阶段女教师比例约为62%,中学阶段,女教师比例为50%,高等教育阶段女教师比例约为43%)。

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的可能解释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上升或对教师职业的女性化趋势有影响。2005~2014年,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女性平均就业率由56%上升为59%。尽管这种相关性不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女性就业率的上升似乎加剧了教师职业的女性化趋势。比如,在日本和德国(如前所述,这两个国家与希腊一起,是自2005年~2014年,女教师比例上涨最大的三个国家),女性就业率上涨了11%,而有据可查的国家中,女性就业率的平均上涨幅度为8%。

此外,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擅长领域以及对他们职业追求的刻板性看法导致了教育行业内部不同领域中的性别隔离。比如,科学课程中女教师比例低,是因为社会上关于科学研究是男性的优势领域的认知,这种认知会使得女性在高等教育阶段没有信心主修科学学科。

经济方面的考虑也影响了男教师和女教师的职业定向,这又使得不同教育阶段,教师薪资不均衡问题浮出水面。25~64岁之间教师的平均实际工资水平随教育阶段上升而提高,平均由学前教育阶段的37300美元上升为高中阶段的46600美元。平均来讲,在小学和初中教育阶段,女性所得薪资也比男性稍低,尽管所低的比例不超过3%。

考虑到教师职业的薪资与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薪资的对比状况,性别的不同就更为显著。平均来讲,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小学男教师所得工资是其他行业中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所得薪资的71%,初中阶段,这一比例上升为76%,高中阶段这一比例为81%。女教师的相对工资明显更高。小学阶段女教师工资是其他行业受过大学教育的从业者工资的90%,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工资甚至会稍高于其他行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工作者的工资。相对工资的这种强烈差异,会使得教师职业对女性更有吸引力,尤其是在低教育阶段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在近期会加剧

首先,当下男教师和女教师的年龄分布会对教师职业领域将来的性别不平衡现象有影响。在大多数国家,所有教育阶段中女教师比例最高的,是新一代的年轻教师群体。比如,在初中阶段,30岁以下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比例达70%,而在50岁及以上的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比例为65%。在8个国家中,年轻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所占比例与年老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所占比例的差异超过15%。年轻教师群体中,女教师比例之高使人不得不担心未来一定时间内,教师职业性别不平衡问题会持续存在。此外,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随着教育专业中女大学毕业生的比例由2005年的75%上升为2014年的78%,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行业的性别不平衡会持续加剧(在中国,初中教育阶段,30岁以下的女教师比例为69%,49岁以上的女教师比例为24%)。

然而,在女性为少数的高等教育阶段,年轻群体中女教师比例的上升似乎预示着教师行业性别平等状况的改善。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年轻群体中女教师比例接近50%,30岁以下教师群体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3%,50岁及以上教师群体中,女性所占比例为38%。

上述指标与过去十年中观测到的性别分布的动态过程相一致,这一过程显示在低教育阶段中,性别差距在加大,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中性别差距在缩小。平均来讲,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2005~2014年间,女教师比例的上升扩大了中等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女教师比例由59%上升为63%),并缩小了高等教育阶段的性别差异(女教师比例由38%上升为43%)。

教师职业中持续存在的性别不平衡问题已引起更多担忧,在一些国家,比如英国,已经采取措施鼓励招聘男教师,以应对教师职业的“女性化”趋势。考虑到这一现象的严重性,探讨教师职业中的性别差距对教育结果以及职业期待的潜在影响,将是非常有意味且重要的议题。(来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官网 刘天红/编译)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