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实现,又由谁来提供,这一切在具体形成之前很难预测,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创业者看到一系列发明后必然会兴奋地进行新的探索。
■ 李钧 李耀东 李润熙
马
你们到底想要什么?
100年前,福特有一句名言:“如果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一定会告诉我,他们要一匹更快的马。”
乔布斯也说过,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在经济学上,“需求”从来都是一个最被重视的概念。消费者提出的“一批更快的马”,其真正需求是“快”,而不仅仅是“马”。至于用什么能满足“快”这个需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朋友间也讨论,到底是先有电还是先有灯?如果用马与车的例子推理,可能是先有照明需求,才有电的供给。但当供电设施逐步完善后,新的需求——如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不断释放出来,并得到满足。这期间的需求是由基础设施(电线)作为支撑,由聪明的发明者创造实现方式,用户只是将他们的需求通过电气化形式得到满足。像汽车替代马车那样,空调的发明才使用户放弃电扇。因此需求实现的方式有时难以预测,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创业者看到一系列发明后必然会兴奋地进行新的探索:“电”这玩意儿还能干啥。
回到马车的例子上。虽然用户可能只想要一匹更快的马,但一旦他们接受了汽车,新的需求便接踵而来。汽油消费、维修保养、公路、保险,甚至汽车旅馆、汽车电影院。
20世纪初,汽车对美国人来说还是个时髦物,汽车维修市场尚未开发。当时修车最可能的选择是到加油站,因为那里的人比一般人更熟悉汽车。于是加油站后面就出现了修车铺。用户本来只来加油,现在加油、保养、维修,甚至洗车都在此进行。
在这里,加油是“高频应用”,带动了养护等“低频应用”,把它们串起来的是“汽车”这一用户属性。同样的案例发生在许多应用中,对同一属性用户的全价值链挖掘是最容易想到,也最容易成功的。在汽车代替马车时代,加油站其实就成了汽车用户流量入口和汽车服务的“平台”。
收音机
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广播业作为一个有百年多历史的老行业早就被预言将消亡。然而几年前,在出租车上、在私家车中,“交通广播为你播报”“某某家装,没有增项的家装”这样的广告还总能听到。频道资源有限的广播业为什么还能顽强地活在21世纪?
我们发现,广播业依赖于司机等一些特殊群体,在特定的环境下生存。然而,“嘀嘀打车”的出现,似乎预告了它的死期。由于出租车司机需要时刻关注打车软件的乘客提示,收音机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歇菜。没人听广播,广告自然也就不会再投放了。
“嘀嘀打车”本意是要打垮出租车业,但它自己也没有想到,广播却先“躺枪”了。收音机最终被电视、手机灭掉的场景每每有人描绘,但最终它竟会死于毫不相干的打车软件之手却不曾有人能料到。
手机
你们现在叫我什么?
10多年前,互联网还只被看作年轻人的玩意儿。当时网上的信息和应用也十分有限。即使几年前,人们想在网上购物、订饭、约车,甚至与好友聊天,都还必须打开电脑,正襟危坐,在键盘上输入字符。这样的网络生活大概永远只能属于《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登。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依托一个手机,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同时互联网服务也发展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系统。“网上生活”已经不是虚话。20年前曾有电视台主办互联网生活挑战赛,把挑战者关在玻璃笼子里,只能依靠互联网生存。今天,可以说“不依靠网络生活”反而已经成为一种挑战。
移动互联网让我们明白,“正确的使用方式”的重要性。当年微软公司用“可视化操作”代替了输入命令操作,才使计算机在大众中普及。“移动地使用网络”一直是网络开发者的追求。无论是PDA还是黑莓,这些先驱们都尝试过用移动设备满足用户对网络的需求。但在“诺基亚时代”,这些尝试显然超前了。小得可怜的屏幕和板砖一样的厚度,让用户好像在操作一台POS机。因此先驱多成了先烈。
直到乔布斯给我们送来了iPhone。
iPhone是一个里程碑,它重新定义了手机——移动互联网终端。有了全触摸屏、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更重要的是iPhone有一个完善的操作系统,可以开发应用软件。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电脑上的软件都搬上去——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才开始。
当我们说互联网时,在说什么?
上述3个故事各自说明了什么?马说了需求的实物形式和实现方式的不明确性,及其可能的迭代化。收音机说了时间变成竞争的衡量单位,注意力是稀缺资源。手机说了聚合的效率和移动化(随时随地、触手可及)的魅力。
尽管现在我们对互联网已经习以为常,但它并非开天辟地时就有。基于互联网的大部分需求都是近几年,甚至这1~2年才被“创造”出来的。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互联网需求的日新月异。
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今天的需求未必就是明天的需求。当然,所谓的创造需求,也就是技术条件成熟了。正如PC时代,电脑的应用创造了软盘和碟片的需求。现在的用户可能因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而有了新的需求。
这些需求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实现,又由谁来提供,这一切在具体形成之前很难预测,就像我们先前讲的那几个故事的情节一样,有的结果可能完全出人意料。
同样,这些需求的实质是什么,它们一定会被满足吗?哪些需求是真“痛点”、哪些需求只是伪需求?面对需求的不确定和迭代,以及随之而来的时间争夺、效率改善、跨界竞争与合作,互联网创业者如何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路径?那些已经取得的突破和仍在苦苦求索的努力又给我们带来何种启示?
我们,一群爱瞎琢磨的票友,自然无法完整回答以上问题,但仍希望采用需求-矛盾-拐点的分析套路,对互联网相关的新经济、新金融、新技术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本文系著名经济学家朱嘉明力荐新书《风口:不确定时代的需求、矛盾与拐点》序,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