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前
治理后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永钦 文/图
“像我这个岁数的人,都是吃乌梁素海的鱼长大的,可这个让我们自豪的乌梁素海却越来越没鱼了,从这么大到这么大再到这么大——”乌梁素海实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瑞强用手给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比划着,最后拇指和食指比划的鱼也就两三厘米长。他说:“前几年一个四川老板和我说,要把乌梁素海的鱼都买下,回去喂鳖用。”
“塞外明珠”成了“典型劣五类”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属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总面积约300平方千米。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乌梁素海芦苇与水面各占一半,是内蒙古重要的芦苇产地,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
2010年由环保部牵头组织召开了有关乌梁素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研讨会,认为其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周边地区生态平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控洪水、抗旱、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等生态功能,是内蒙古高原生物多样性重要的发源地,是环境的固碳器,气候的调节器。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河套地区工农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乌梁素海被戏称为我国最大的“尿盆子”,各种有机物质氮、磷营养盐等日积月累,加之水体交换有限,年蒸发量大,加剧了乌梁素海的富营养化进程,是典型的劣五类水质,以致乌梁素海的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养殖功能基本丧失。
王瑞强告诉记者:“上游五个旗县和临河区的生活、工业污水、农田退水全部排放到乌梁素海,使得治理乌梁素海成为一个全社会的课题,单靠我们一家确实势单力薄,也不现实。”
王瑞强介绍说,乌梁素海严重污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沼泽化日趋严重。因为乌梁素海的富营养化,催生了以狐尾藻为主体的水草疯长,据统计,乌梁素海水生植物年产量高达300万吨以上,大量的水草在秋冬季腐烂后附带泥水,周而复始几十年的日积月累不断沉积,抬高湖床,使得乌梁素海部分区域已草甸化,全海沼泽化趋势日趋严重。有专家预言,如再不进行抢救治理,乌梁素海在10年至20年内可能消失。
其次,水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乌梁素海的狐尾藻在每年的6月至9月是疯长期,导致全海区完全被水草覆盖,密不透风,水体浮游植物极其匮乏,以浮游植物为基础的水生生物食物链断裂,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在夏季,随着持续高温,水体底质积聚产生的胺类物质瞬间大量上浮,溶解氧急剧下降,导致乌梁素海鱼类每年频繁毁灭性死亡,基本丧失了养殖功能。
另外,鸟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致密的水草,束缚了水鸟的活动与摄食,水生生物种群和数量严重衰退使得鸟类的饵料资源和生存环境恶化,乌梁素海湿地上空的鸟越来越少。
治污列入国家规划 刹住恶化趋势尚有压力
2009年8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成调研组,深入乌梁素海开展了专题调研,12月向中办和国办报送了《关于将乌梁素海湿地作为加强民族团结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项目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乌梁素海一旦消失,土地沙化将更加严重,沙漠将长驱直入,加剧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灾害。
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22个部委共同研究,起草并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乌梁素海湿地保护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报告》,明确要求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制《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
在巴彦淖尔市政府主导下,《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由河套水务集团公司委托中国环科院等单位于2010年10月编制完成,确立了“生态补水、控源减污、修复治理、资源利用、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思路。2016年10月,《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获自治区政府批复。通过多次修改完善,《规划》总投资确定为80亿元。
目前,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已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记者了解到,2012年以来,为提升乌梁素海生态补水能力,按照“补得进、蓄得住、排得出”的要求,累计投资1.3亿元,在农业灌溉干渠与总排干交叉口做了泄水闸,平均每年向乌梁素海补水2至3亿立方米,为改善乌梁素海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启动建设了乌梁素海上游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3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工程,中旗、后旗工业园区两个再生水供水工程,以及临河区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对几个主要工业园区的污水进行处理达标排放,遏制乌梁素海源头污染。以上工程总投资12.7亿元,目前都已基本完工。
7月16日,记者乘游艇游乌梁素海,同行的内蒙古乌梁素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留功感慨地说:“经过几年治理,乌梁素海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但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你现在看到的是我们治理过的水域,水还比较清澈,一会儿你就到了没有治理的区域。”果不其然,行进了几公里后,记者就闻到了恶臭,水也变得特别浑浊,我们的游艇发动机也被水草给缠住了。
王瑞强说:“目前已经实施的治理工程,国家投资仅为3%左右,我市地方政府资金困难,多数是利用贷款等途径解决,目前已进入还贷高峰期,资金压力巨大。乌梁素海的主要产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
科技助力 “大鱼治水”现曙光
在乌梁素海采访,听到工作人员议论最多的就是“大鱼治水”,这个被他们称为治理污染的黑科技究竟是什么?据内蒙古乌梁素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总顾问艾桃山介绍,通俗地说,就是放入大鱼,让大鱼吃掉海里的腐烂水藻。
近年来,他们投资一个多亿实施“大鱼治水”,效果十分明显。主要做法是以草鱼吃狐尾藻,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人工干预措施保障牧草鱼类的生存,水草消失后,恢复鱼类生存环境。
据介绍,采取集中圈养放牧的方式,在每万亩的水草区域投放规格为0.75kg/尾至1.25kg/尾的草鱼100万公斤,可在120天内消除水草的可食部分,经适度捕捞后,可在次年6月份前完全控制狐尾藻的再生,狐尾藻的非可食部分在两年内,经人工投放益生菌,可消失殆尽,完全恢复其养殖功能。
乌梁素海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在最近的5年时间里,累计投放治水用的“大鱼”1500万斤,已成功控制了9万亩区域的水草疯长,消除了草甸化区域,湖床整体下降20厘米以上,抑制了沼泽化的发展趋势,恢复了鱼类生存环境和养殖功能。经过四年的持续投放,这类鱼的生态保有量已达1100万斤以上,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湖区整体水质已达到地表水五类标准,局部区域水质达到四类,为青虾和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丰富了乌梁素海鱼类产出品种。
记者采访时看到,乌梁素海周边的餐馆很多,也都很火爆。
既然鱼可以治水,那为什么非得大鱼?而不是投入鱼苗,等鱼苗长大不就成了大鱼了吗?面对记者的疑问,艾桃山解释说:“如果是小鱼,放进去很快就会被食鱼的鸟类吃掉,而大鱼就不会。另外,小鱼吃不动水底的水草等藻类。目前,大鱼治水只是我们企业在搞,希望国家支持我们这项工程。这么大个乌梁素海靠我们一家企业是不可能治理好的。”
据了解,现在需要治理的水面面积还有10万亩。
要想让乌梁素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尿盆子”重回“塞外明珠”,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