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蓓
似乎再没有哪一个地方能像岳西这样让王芳魂牵梦萦。
“这里虽是革命老区、地处深山,但我们听着老一辈人的革命故事、呼吸着深山里清新的空气长大,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红色的血液,大别山脉的红色文化和这满眼的绿色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在兼职担任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村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讲解员的8年多时间里,36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芳,已数十万次地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们如是推介。
高中毕业后短暂离开岳西外出务工的几年里,对家乡的眷恋让她最终选择回到这里。“岳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7年,修复了村里的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在迎来八方游客的同时,村‘两委’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种植高山蔬菜,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种植中药材”。截至目前,全村已有23家挂牌经营的农家乐,家庭年收入近20万元。致富能手和种植大户吸纳贫困户就业,每天100元的收入,有效带动了脱贫。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带动深山百姓脱贫致富——炎夏7月,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参加中央驻皖媒体记者站联合会与安徽省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的“红色文化行”主题采访活动,翻山越岭千余公里,先后走进大别山脉安徽域内的岳西、金寨、临泉三县,追寻红军足迹,倾听“红色”大别山里新时代的“绿色”发展故事。
每年的七八月份,正是地处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汤家汇镇最“热”的一段时间。在镇党委书记邵先成的眼里,“汤家汇拥有在全县首屈一指的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高峰时每天万余人的游客接待量,这样的‘热度’,足以破解山乡发展瓶颈”。
作为全省首批红色小镇的汤家汇,是“将军之乡”金寨县的西北门户,有保存较大较好的传统村落51处;在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完整的红色政权道委、道区苏维埃乃至县、区、乡、村五级苏维埃政府的纵向体系,还有政治保卫局、工会、妇联、少共委、医院、报社等部门组成的横向体系,堪称一座完整的“苏维埃城”;犹如汤家汇代名词的金刚台山,山奇水秀、林茂雾清,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万千柔情。
曾经,丰富的“三色”资源,却因为藏于深山而乏人问津。
为了把山外游客带入山乡,近年来,一条从金寨县城到汤家汇镇,途经金刚台、南溪等的红色旅游循环线已经建成,过去从县城到镇里90公里,现在路程缩短了一半;镇专门建班子编纂名镇名村志,成立“金刚之声”民间文化协会,搜集民间故事,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弘扬老区精神;升级改造“红军街”,新建以“重走红军路”为主题的35公里红军步道,通过吃红军饭、走红军路、听红军课、唱红军歌,让人们在追忆历史中激发斗志、拼搏奋进……
与此同时,绿色“文章”再续新篇:汤家汇和亿牛公司合作建成全县最大的5000亩有机米实验生产基地;成立特色农业产业联盟,链接种植基地2.3万亩,养殖畜禽6万头只,规划建设了占地25亩的特色产业联盟仓储加工园区。
与此同时,据此200多公里外的安徽临泉,同样地以红、绿为底色的发展画卷,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途经临泉县,把后方指挥部设在临泉县韦寨镇吴营村,并在此驻守88天,为地处淮北平原的临泉“红色文化”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在淮西大地上播撒的红色火种,他们用忠诚和热血铸就的不怕牺牲、勇挑重担、战胜困难、一心为民、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正如位于韦寨镇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中的这段表述,近年来,作为大别山连片贫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临泉,正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意志向贫困“宣战”。
依托特色文化发展特色旅游,打造红色旅游工程、特色文化工程、生态旅游工程和各类特色节庆活动;通过抓产业、促培训、增就业,使贫困户学技能、学本领,增强发展后劲;针对产业扶贫覆盖率低,探索完善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大户带动、贫困群众自家种养殖的‘三带一自’”模式。2014年以来,已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16个,带动10个贫困村出列、11.2万贫困人口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