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前公布《2017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明确今年出台滥用知识产权的反垄断指南,明确知识产权领域中垄断行为的判定标准,加强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的监管。(7月5日《法制日报》)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既是鼓励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励技术进步的重要基石。在中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进程中,能否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的知识产权领域主要面临的是法规保护不足等问题:一方面,企业好的创意、专利被肆无忌惮的抄袭模仿,原创者维权成本高昂;另一方面,专利申请门槛过低,导致各种无效创新、垃圾专利泛滥。凡此种种,不仅令消费者权益受损,也阻碍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同时,不当利用专利权抬高创新门槛、攫取垄断利益等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利用知识产权,阻挡新兴企业进入相关竞争领域,或者利用独有的专利权垄断市场,抬高产品和服务价格。如有的企业动辄拥有数万项专利,令后进企业难以与之进行正常竞争。还有的企业在保护期结束后,仍然以技术升级、更新换代为名,继续把持市场垄断地位和价格优势。尤其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如信息与通讯、医药、医疗器械、汽车、农机、种业等是知识产权领域垄断行为高发区。此前,发改委主办的“IDC案”和“高通案”以及工商总局对微软反垄断调查均属于关注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对这些行业实施更强势的反垄断执法已成趋势。通俗地讲,滥用知识产权导致的后果大多是垄断,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约,垄断性行业的服务质量往往难以令人满意,经常会违背市场法则、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垄断市场难免会出现霸王条款、店大欺客的现象。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经常利用其知识产权领域的比较优势,将知识产权作为垄断市场的手段。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随着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相关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突出,合理平衡知识产权权利人权益和社会公益的难度不断增加。知识产权赋予创新成果财产权,赋予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以及通过成果转移转化获取收益的权利,同时,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来激励人们发明创新。一方面,从知识的创造者角度看,任何创新都意味着资产专用性的先期投资,投资回报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和独占性时,才能形成强大的激励;另一方面,知识具有相容性、共享性的固有属性,难以独占全部的创新成果,因此,不能以绝对的私权属性排除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也是知识产权所具有的独特性。
因此,在专利保护与维护公众利益、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应通过法律规范加以平衡,既不能听凭知识产权被抄袭模仿,打击技术创新积极性,也不能任由厂商滥用知识产权垄断市场、限制竞争,有损公众利益,阻碍技术进步。可以说,如何在运用和保护中兼顾激励与平衡,是知识产权离不开的话题,也是中国知识产权由大向强转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