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稀释不了亲情的血,距离分不开相拥的心,风雨挡不住寻亲的脚步,山河拦不断团圆的信念”,这是“宝贝回家”寻子网主页的一段话。作为国内第一家免费公益寻人网站,从2007年至今,“宝贝回家”走过了10个年头,促成了1900多个家庭的团圆,而这背后是24万志愿者默默无闻、从未停下的脚步。在这些志愿者中近六成是女性,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了几位“宝贝回家”的女性志愿者,听她们讲述宝贝回家路上的悲欢离合。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春霞
“已有1927人通过我们找到亲人,目前还有家寻宝贝36116人,宝贝寻家29730人,期待大家的帮助”,在“宝贝回家寻子网”的醒目位置,这一系列数字看似简单,却汇聚了网站创始人和志愿者十年的心血和千万个家庭的希望。
儿子年幼时的一次意外走失,促使张宝艳、秦艳友夫妇自费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免费公益寻人网站——“宝贝回家”寻子网(以下简称“宝贝回家”)。从2007年4月至今,“宝贝回家”走过了10个年头。十年来汇聚了24万志愿者的力量,成就了1900多个家庭的团圆。每个团圆家庭的背后都饱含着志愿者无私的奉献和辛勤的汗水。
“自己只是花时间,对丢失孩子的家庭却是天大的事”
今年61岁的志愿者“云谷”是一位负责寻家工作组的老大姐,负责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与公安机关沟通协调,她接触的基本都是寻家的孩子们。
2009年加入“宝贝回家”担任志愿者时,“云谷”还有两年就要在公务员的岗位上退休了。刚刚荣升为奶奶的“云谷”,偶然在一个户外活动群看到一个被拐卖孩子的照片。孩子可爱的样子触动了她的心,根据下面的网址,“云谷”找到“宝贝回家”,进入志愿者QQ群。
“我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吗?”“云谷”进群后发的这条信息被她截图保留至今。“云谷”记得,当时,网名“阳光天使”很快小窗询问她的真实年龄。“可能当时志愿者多是年轻人,缺管理人员。”“云谷”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在和寻家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云谷”发现,丢失孩子的父母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失子之痛,而被拐卖寻家的孩子们“有苦说不出,更苦”。这些孩子大多在养父母家努力做好孩子,心里特别想念亲生父母,闷在心里不敢和任何人讲,成年后才敢来“宝贝回家”登记寻找亲生父母,还不敢让周围的人知道,饱受心理上的折磨。
对于自己负责跟进的40多个成功案例,“云谷”印象都很深。
“女孩子找到父母后,关系比较容易融洽,男孩子相对比较难,迫于生活压力,回到养父母家的比较多。”“云谷”告诉记者。
1994年出生的杨义江,2000年从贵州被拐。2013年,杨义江来“宝贝回家”登记信息,他记得自己的名字,哥哥的名字,脸上的红色胎记,父母去世时的情景,也记得家里的风俗。寻家的帖子引起很多关注。2014年“云谷”参与接待杨义江到贵州参加寻亲活动,却在2014年6月13日最后一次联系后失联。2017年4月10日杨义江的哥哥来“宝贝回家”寻找弟弟,两人的信息核对成功。之后,“云谷”得知2014年杨义江意外溺亡的消息,冷静了几天后,她才告诉杨义江哥哥这个信息,杨义江最终也没能回到亲人身边。
“云谷”见证了“宝贝回家”发展壮大的历程。“2009年一年最多也就是成功10个案例,后来越来越多,一个星期一个,一天一个,现在一天都不止一个。”“云谷”说,以前每成功一个案例,会在QQ群里欢呼庆祝,现在多得都来不及了解详细信息。
对于较高的成功率,“云谷”分析,国家对反拐工作高度重视,媒体宣传力度大,“宝贝回家”网站知名度提高,来登记的人多,公安部DNA库的数据多,提高了找到孩子的概率。百度的人像识别技术等也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登记的人多了,工作量也增加很多。加入“宝贝回家”之后,“云谷”忙得没有一点儿空闲时间,白天带孙辈,更多是晚上挤时间上QQ,和寻家的孩子一聊就到了深夜一两点。平均每天2~3个小时在“宝贝回家”网,没看过电视剧,没看过一台完整的晚会,以前的爱好都没了,任何时候都想着“宝贝回家”。
“每成功一个都很开心,看到亲人团聚在一起,平时哪怕再辛苦,也会忘记。”“云谷”说,自己只是花时间和他们聊一聊,多发一些帖子,而对于丢失孩子的家庭来说,找到孩子是天大的事情。
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也让“云谷”很欣慰,每当说起自己是“宝贝回家”志愿者时,别人都会竖起大拇指,“能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很开心。”“云谷”笑着说。
“虽然花时间、花精力、花钱,仍然感觉挺开心”
志愿者“语梦”今年45岁。因为身体原因外出行动不方便,基本都是每天在家上网。2012年1月的一天,“语梦”偶然浏览到“宝贝回家”,一个念头冒出来,“在网上参加‘宝贝回家’志愿者还挺适合我”。之后,她成为“宝贝回家”重庆群的一员,也是寻家组的成员。
5年多来,“语梦”从普通寻家组成员成长为寻家组的培训老师,负责了40多个成功案例。每天基本都挂在QQ上和寻亲孩子们、网站的志愿者们沟通。“以前找不到事情做,参加寻家组的工作后,生活充实了。”“语梦”告诉记者。
2013年,苏两福找到“宝贝回家”,寻找亲生父母。20世纪90年代,他被拐卖到福建安溪。至今他还记得家周边的环境,自己的小名,镇的名字。“语梦”判断他的家乡可能在西南地区,但是当地志愿者实地排查后无果。2014年12月,“语梦”看到一个父亲发的寻子帖子,地址、名字和孩子说的很符合,一看照片,感觉两人长得一模一样。在志愿者的协助下,两人各自到公安机关采集了DNA,2015年1月DNA手工比对成功。在贵州志愿者的协助下,2015年清明节后,苏两福回到贵州老家拜祭了已去世的奶奶。
凭借着一些零星线索怎么帮助被拐者找家呢?“语梦”总结,窍门是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不同的案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不能单单比对照片,寻亲孩子说的失踪时间不一定准确。比对的过程中,重点参考居住周边的环境,父母的工作,孩子身上是否有胎记、疤痕等明显特征等。
除了承办具体的案例,帮助孩子寻亲,“语梦”还经常培训寻家工作组志愿者,一对一地传授怎么联系寻亲人,如何修改帖子,对于有线索的如何在网站比对帖子等。
平时联系寻亲人,QQ上网,接寻亲人回重庆认亲产生的费用等都需要志愿者自掏腰包。虽然花时间、花精力、花钱,但“语梦”感觉“挺开心”,特别是看到认亲的场面,挺感人的。
10岁的孩子跟着母亲一起发宣传单
志愿者“念念”今年42岁,在贵州的一家央企工作。2009年,当看到一位四川母亲挂着牌子寻找失踪孩子的视频时,当时身为两岁孩子的母亲,“念念”心里咯噔一下,“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丢了怎么办,向谁求助呢?”在看到视频后面“宝贝回家”招募志愿者的链接后,“念念”也成了“宝贝回家”的一名志愿者。
在“念念”刚加入“宝贝回家”时,西南片区只有40多名志愿者,贵州只有几位。2009年、2010年在贵州做了两次宣传活动后,志愿者慢慢多起来,如今已发展到1500多人。西南地区各省开始独立成群,贵州群也因此成立。
“念念”一直从事贵州的基础宣传工作,从2010年开始和贵州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世纪80年代贵州丢失孩子的家庭,很多当时并未报警,由于信息闭塞,也不知道可以通过网络寻亲。在“念念”的带领下,贵州群的志愿者借助每一起成功案例开展宣传活动,从2011年开始每年走入贵州的一个地区走村进寨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口口相传,丢失孩子的家长陆陆续续到现场登记。此外,志愿者还协助家长到公安部门采集DNA。
在贵州志愿者的努力下,贵州失踪的近300个孩子找到了亲生父母。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念念”深深感受到因拐卖被改变的悲惨人生。贵州纳雍县一个9岁的女孩被拐到河南,在当地过得不好,委托邻居在“宝贝回家”登记寻亲。2012年11月,因女儿丢失到处寻找无果而精神失常的父亲看到已经30多岁的女儿时,一下子叫出了女儿的名字。在云南打工一直寻找妹妹的哥哥也终于能够回到家乡安定生活。
相比自己当年做助学志愿者,“念念”感觉“宝贝回家”的志愿者“挺累的”,“特别是打拐志愿者与助学不同,越做越累,越做越发现做不完。”然而,越来越多人的加入,让“念念”感受到力量。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念念”总是利用上班前、中午休息、晚上的时间通过QQ群联系工作,周末节假日实地走访、宣传。家人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如今的大力支持,10岁的孩子会跟着母亲一起发宣传单。
“如果没有志愿者,‘宝贝回家’不会起到这么重要的作用”
“宝贝回家”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大家感觉打拐应该是警方的事情,民间做属于多管闲事,没有执法权,也不现实。对项目不太了解,也不太接受,对于免费做志愿者更是有些不理解。”创始人张宝艳讲述着成立之初的困境。
张宝艳记得,当时在QQ群发布“宝贝回家”招募志愿者的信息,还被认为是广告而被踢出来。刚开始,天天打开网站后台看是否有志愿者报名,直到十几天后,张宝艳爱人的同事、学生,总共七八个人成为“宝贝回家”的第一批志愿者。
2007年广东的蒋峥乞讨事件给“宝贝回家”发展志愿者带来契机。2007年6月24日,“宝贝回家”有了第一个成功案例,当年找到10个孩子。之后,每一个成功案例,都会有媒体报道,也得到官方的肯定和认可。
张宝艳告诉记者,24万志愿者根据年龄划分,30~40岁占比最高。这个年龄段的人已为人父母,看到孩子被拐的事情会联想到自己孩子的安全,积极性最高。志愿者中,女性占六成。相比较而言,拐出地志愿者人数多、热情高,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东、山东、河南的志愿者相对较多。志愿者的工作主要通过QQ群联系。按照工作性质,分为负责家长、孩子、警方协调、媒体等不同的QQ群,同时按照区域划分为四川群、广东群、北京群等,更有利于线索落地核实。
经过10年的发展,“宝贝回家”志愿者的工作流程不断优化,职能不断细化。线索收集群会及时收集核实信息,引导家长或者孩子到网站登记。收集买孩子的举报信息,及时转给公安机关。对于每个寻亲者的资料,都会有志愿者跟进,志愿者会和找家的孩子深入聊天,了解孩子、亲人、小伙伴的名字,居住环境、饮食、风俗、方言等,资料整理好后发到论坛,所有“宝贝回家”群都能看到信息,之后分析可能是哪个地域。目标明确后,会和疑似地区志愿者商量排查走访。有些志愿者从事网络宣传工作,通过微博、微信扩大影响。有些志愿者从事网站技术维护、论坛管理,还有的志愿者负责寻子家长指导、心理抚慰等工作。
与央视合作开展“等着我”栏目后,除了家庭纠纷、恶意纠纷等情形,失联的成年人也被纳入服务目标。但是“宝贝回家”的工作重心仍是被拐的孩子。“‘宝贝回家’就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如果没有志愿者利用平台做工作,平台可能就不会起到这么重要的作用,志愿者的作用更大。”张宝艳说。
(文中志愿者名字均为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