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不仅是个体行为,更是国家制度、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及性别身份相权衡的结果。本文认为,性别身份与阶层因素、消费主义观念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了女性生活方式的选择。其中,与经济水平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因素显性地影响了女性的生活方式;家务的性别分工挤压了女性的休闲;基于性别偏见的消费主义风潮使得女性个体生活方式选择面临张力。
■ 李亚妮
生活方式的选择受制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制约。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几乎每一个目标都与生活方式的选择相关。本文讨论的不是个体的健康生活行为方式,而是女性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和性别差异及其背后的性别制度与文化机制。
影响男女生活方式选择的阶层因素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选择生活方式的基础资源和条件不同,生活方式选择的性别差异与阶层因素相关,同时同一社会阶层中的男性和女性,其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的资源与条件影响男女的生活方式选择。工作机会和条件、社会保障状况、薪资水平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享有状况等与经济相关的资源显性地影响生活方式选择。在经济方面,性别差异的表现方式颇多,直接相关的是男女两性在工作机会、薪酬待遇、晋升机会、培训机会等方面的差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特别是第二、三产业的扩大,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提供了不同种类和层次的职业和岗位,人们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也随之出现灵活多样的安排方式,男女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最新数据显示,女性在新兴产业就业的人数增加,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占55%。但我们也发现,在就业率、就业机会和工资收入方面的性别差距在拉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水平处于领先地位,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的就业制度和就业环境下,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处于下降趋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劳动参与率为78.2%,女性为63.7%。近日,互联网招聘平台BOSS直聘发布的《2016中国性别薪酬差异报告》显示,女性平均月薪仅为男性的77%,男女薪酬差异在三四线城市明显拉大。
另一方面,与经济资源间接相关的因素也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男女两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社会期待也不同,因此在受教育机会与层次,受教育质量与内容及社会交往的资源与方式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最终也会影响个人的气质、修养、生活品质和视野等。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对男孩女孩的培养和性别期待,也影响着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引导,诸如社会交往场所与方式、休闲资源利用等方面均不同。
性别分工使得女性休闲资本减少
现代社会中,时间日益成为一种紧缺资源。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家庭结构的人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完成的活动内容、质量及意义不同,所获得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及文化资源也不同,也就是说时间如何被利用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选择。
首先,家务劳动时间增加挤压女性休闲时间。受城乡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制度改革的影响,特别是市场化、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及政府公共服务投入资源的不均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家庭生活和家庭照顾成本有所增加,所以,在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普通家庭中,女性通过从事有酬劳动获取经济收入对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农村女性可能还需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女性参与到各类非农劳动中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工作日,女性的总劳动时间(含工作及往返路途和家务劳动时间)比男性多37分钟,尤其是城镇女性的工作时间比十年前有所增加,女性的休闲时间比男性少将近1小时,城镇女性的休闲时间也比十年前有所减少。这样的结果势必会影响到女性休闲时间的享有,也会影响到生活方式的选择。
其次,家务劳动和家庭照料需求的提高挤压女性的休闲资源。虽然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比十年前有所减少,但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仍然比男性多,其中城镇女性比城镇男性多近1小时。而且,虽然家务劳动的可替代性增强,但家庭照料要求提高。近年来,科技的发展,家用电器的普及,日用消费品的极大丰富,超市商场等购物场所的增加以及家政服务业的发展,为家务劳动时间的缩短提供了可能。同时,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加精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高,这无形中对家务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承担养育责任的年轻母亲,育儿理念和育儿任务的精细化,极大增加了育儿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乃至精神上的焦虑。这些都影响到女性的休闲质量和放松方式。
基于性别偏见的消费观念使女性生活方式选择面临张力
人们对不同性别的认知、期待和要求不同,会反过来影响不同性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即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一点比较明显地反映在男女两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
随着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及高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消费品种增多,女性成为消费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商家也使出各种招数吸引女性的眼光,打出“女性消费时代得女性者得天下”这样炫目的广告或宣传语,强势造出女性是主要消费者的形象,甚至连餐饮业也宣称“近70%的餐饮消费由女性贡献”。
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得女性消费中的阶层化特征充分显现。不同经济基础、家庭结构、人力资本和价值观的女性,其个人消费层次不同,消费内容和方式不同,其消费场所也不同。贫困女性可能仍在维持低端的基本生存消费,但有经济基础的女性则需要通过购买高端产品或其他高档消费获取社会地位的认同。
女性在消费的同时,自身也被消费着。特别是在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和冲击下,各类媒体的宣传中充斥着对女性身体美、容貌美的过分渲染,减肥、美容等广告铺天盖地,男女的价值观、审美观及消费观也在发生变化,美女经济现象泛滥成灾,一些所谓“时尚”的生活方式花样翻新。同时,女性还被要求在尽力协调好工作与家庭冲突的同时,努力打造幸福生活,一些“超人母亲”也就开始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出现。
总之,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表面上是自我行为习惯方式的反映,实质上是国家制度、经济水平、政治地位、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健康状况乃至性别身份和社会文化规范等的权衡。性别与阶层、市场资本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生命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