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5月1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姚慧琴:“一带一路”让古老苏绣焕发新生机 “一带一路”与中国天使 山东:土地权证和登记簿上要有妇女的名字 河南郑州:六大亮点开创妇联工作新局面 发挥妇女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的独特作用 商务部:贸易畅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 教育部:教育为“一带一路”建设厚植民意根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姚慧琴:“一带一路”让古老苏绣焕发新生机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周韵曦

前不久参与到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摩洛哥文化部、政府投资发展署主办的“2017摩洛哥中国苏州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的姚慧琴,说起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带着自己的苏绣艺术第一次踏上摩洛哥这片土地,她的声音里仍带着一丝激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艺术,特别惊奇,特别欣赏!”

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的姚慧琴,自幼便跟姐姐姚慧芬学习刺绣,并师从近代“仿真绣”大师沈寿的第三代传人、苏州刺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牟志红,逐渐掌握了“仿真绣”技法。三十多年的从艺经历,让姚慧琴精通苏绣的各种刺绣技艺,并深刻领悟了苏绣艺术的诸多真谛,尤其擅长将苏绣技法完美地应用于人物肖像及中国写意水墨画的创作之中,使其绣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及独创性。

1998年,姚慧琴和姐姐在苏州镇湖创办琴芬绣庄,取其谐音“勤奋”之意。作为镇湖的第一家绣庄,琴芬绣庄集生产、销售、展示、传承、开发、研究、组织、管理、教学、培训等诸多功能于一身,这种大胆变革改变了过去大家对于民间刺绣艺术的看法。

虽然名声在外,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姚慧琴却一直担忧苏绣这门手艺的失传。然而近几年,随着“一带一路”影响力的不断延伸,带着苏绣艺术走出国门的姚慧琴发现,随着重走丝绸之路,苏绣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姚慧琴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苏绣市场主要以生产日用品为主,90年代末到2010年左右,苏绣则更多追求艺术价值。现在,这个市场又回归到艺术与服饰、日用品结合,从高高挂起的艺术品再次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苏绣市场的回归带给姚慧琴的启示与她的摩洛哥之行不谋而合。展览中,一位法国模特非常青睐姚慧琴的作品,主动提出希望能找到设计师达成合作,让姚慧琴的苏绣技艺登上法国的时尚舞台,并随后追随姚慧琴来到苏州,拜她为师学习苏绣技艺。

在摩洛哥拉巴特国家大剧院的展台上,观众们发现,一枚小小的绣花针穿上五彩丝线,便能绣出油画和摄影的效果,这让老外们既惊奇又欣赏,纷纷拿起绣花针热情尝试起来,甚至还有很多外国学生当场拜起了师。但苏绣作品虽然非常精致,却因为文化的差异,很难让外国人真正了解它的收藏价值。

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时,姚慧琴看到他们的时尚、艺术产业大胆与汽车、手表等跨界合作,效果好得超乎想象。这让她意识到,“之前我一门心思绣我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两年通过不断走出去,领略到各地文化,让我开阔了思路,苏绣不能仅拘泥于一种形式,还是要结合、融入生活,让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

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姚慧琴走到哪里,就有哪里的学生打“飞的”追随她到苏州学艺。彼此之间语言不通,就通过手势让外国学生们领悟苏绣技艺的精髓。有的非洲学生手掌宽厚有力,绣花针捏几下就弯了,姚慧琴只好买来粗一些的针,即使这样,学生学艺热情依然不减。

如今,作为“一带一路”上最精美的点缀之一,苏绣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名片。虽然一次次走出去参与文化交流、展览等,并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但姚慧琴依然愿意借着这一大好机会走出去,她说,还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苏绣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将我国独特的苏绣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