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特约评论员 高富强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日前发布了新版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转载国家规定范围内的新闻信息,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并保证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否则,将面临警告、暂停新闻信息更新、3万元以下罚款等行政处罚;如果情节严重,还将受到刑事制裁。
在网络阅读时代,一篇新闻能否在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除新闻信息本身要有足够的看点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标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使其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更符合网络时代的阅读习惯,作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当然应该制作出符合网络阅读的标题来,在新闻真实与裂变传播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互联网新闻从业者的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近些年来,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唯阅读量与点击率是论,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频频制造与事实不符的标题愚弄公众。这些“标题党”有的以偏概全,有的断章取义,有的夸大事实,有的甚至与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完全相悖,出现导向偏差,与子虚乌有的谣言仅一步之遥,俨然成了网络世界的一大毒瘤。
环球时报曾发表过一篇《反腐败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攻坚战》的文章,谁承想,某知名门户网站在转载时,竟将标题改成了南辕北辙的《要允许中国适度腐败,民众应理解》;新华网发布的《多地整治网约车探索“规范路径”》,也被“标题党”改成了激化矛盾的《官方:网约车属高端服务不应每人打得起》。博眼球,造话题,结果可想而知,文章评论留言区里骂声一片,舆论沸腾。
事实上,仔细读一读原文,会发现这完全是“标题党”不负责任的误导,是对原发媒体原意的严重歪曲。有的甚至会在标题中平白无故地添加原文里没有的内容。网络时代,信息海量,公众不可能把每一条新闻都认真地读一遍,有时读者只是匆忙扫一下标题,在脑海里留下一个朦胧的印象。然而,就是这种模糊不清的印象,成为日后判断事务的重要依据。不夸张地说,如果任由喧嚣刺耳的“标题党”在网络上流行泛滥,总有一天会引发矛盾,激化冲突,甚至为群体性事件打开方便之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7.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网络已经成了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营造健康、理性、包容的网络环境刻不容缓,绝不能任由客观理性的新闻经“标题党”包装之后变成撕裂社会的聒噪之声。
净化网络环境,不妨从反对“标题党”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