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5月2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维护公平条款不能误用成就业性别歧视 旅游主打好家风 “校董奶奶” 做科研不可急功近利 乡镇妇联执委不少于20名 用“妇联云”众筹女性智慧 内蒙古自治区迎“70岁生日” 江西召开第四次妇儿工作会议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后”女博导余倩

做科研不可急功近利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富东燕

“对一个年轻的女性而言,在社会和家人眼里,是不是博士不是很重要,但婚姻家庭如何往往更重要。就是在这种传统压力下,一些女性不得不放弃事业,这是导致科技领域女性人才少的重要原因。”

余倩是幸运的,从始至终,父母一直很支持这个颇有性格的女儿,工作后,同样从事科研工作的爱人对余倩的工作也非常理解。

1984年出生的余倩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研究员,也是浙大当时最年轻的“80后”博士生导师。她研究的领域是发展先进的材料表征方法,以在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一传统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在一颗平常心的陪伴下,余倩一路走来成绩斐然,多次在重要期刊发表国际高水平的论文;在国际会议以及国际知名高校做学术邀请报告近50次;2016年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

树立“想做个有用的人”的理想

余倩从小生长在重庆市綦江松藻矿务局厂区,父亲是工程师,负责一个厂子的生产运营。从父亲的日常工作中,余倩感觉到,“数理化”可以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余倩的理科成绩一直非常突出。高中时,余倩就读于重庆巴蜀中学。正是那时,她养成了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高考填报志愿时,余倩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那时候,对于未来的职业方向很模糊,我只是想做个有用的人。”随着大学专业课学习的不断深入,余倩发现,材料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基础学科,观察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工艺、性质以及使用性能之间相互的关系,可以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及其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这让余倩感觉到,她离自己“想做个有用的人”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余倩的专业课成绩一直很好,“这是个良性循环,越喜欢,越得到老师表扬,越自信,越爱学。”

做科研就要有平常心

因为学习成绩出色,余倩被保送研究生,在这个阶段,她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沉甸甸的科研荣誉。

当时,余倩的导师正带领博士生们进行一个关于纳米材料性能的研究课题,余倩凭借自己扎实的学科功底,成为这个课题里唯一的硕士研究生。因为这个课题比较前沿,研究遇到的难题久攻不下,参与研究的多位博士生为了顺利毕业,先后放弃了该课题,换到了容易出成果的课题。余倩则一门心思扑在了这项研究上面,几年时间,一个个难关被她攻克。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余倩把研究成果写成学术论文,2010年,该论文在世界权威科学杂志《Nature》上发表了,这是她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成果首次登上《Nature》杂志。

回首这几年的研究历程,余倩说,做科研就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太有导向性,不能总去想这个科研做出来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这是做科研的大忌:“我很享受做科研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思路和设计,一点点改进,一点点尝试,对于结果我没有考虑太多,我觉得,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有结果,哪怕只是一点点的突破。”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让余倩积累了足够自信,也更坚定了她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念。

硕士毕业后,余倩考取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2年拿到博士学位,此后又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做博士后研究。在那里,她接触到了世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青年千人计划”的召唤

2014年,余倩在网上看见了我国的“青年千人计划”。怀揣着一颗报效祖国的心,她决定回国。“科学是不分国界的,研究成果可以让全世界人受用,但工程是有国界的,我研究工程,就要想想为哪个国家研究。”余倩说。

从美国回国,余倩来到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工作,那年她30岁,是当时浙大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余倩的研究方向是,运用和发展多尺度、三维微结构表征,以及原位电子显微镜下的材料结构和性能同步表征技术,研究材料中的缺陷结构、缺陷运动和材料力学性能的关联性。这些年,通过前沿表征技术的运用和关键科学问题的捕捉,在传统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先进结构材料强韧化机制的研究方面,余倩带领学生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同时为先进结构材料的设计和性能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信息。

余倩把这些成绩归因于自己的平常心和坚韧的性格,“我不是最刻苦的,但我懂得坚持, 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会讲究方法。”同时,她认为机遇也很重要,“这两年,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的大,我赶上了这波好机遇。”

金属学是一个传统学科,不容易做出什么新成果,很多人觉得机会少,便去追随更潮流的学科。而余倩认为,我国高速发展的高科技工业、制造业和国防军工业等都需要更新、更先进的金属材料,这个领域将大有可为。余倩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希望能够探索和突破一个又一个的新问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