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4月24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集体(个人)表彰大会召开 让“巾帼文明岗”的旗帜更加鲜艳 2017年“亲子阅读 书香润德”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巾帼建新功 喜迎十九大 全国妇联党组出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意见 青年女科学家王琳:“新丝绸之路”上实现报国梦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年女科学家王琳:“新丝绸之路”上实现报国梦

开栏的话:

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建设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涌现出了不少感人的典型、动人的故事。本报自今日起,开设《今日女性——走进知识界》栏目,推出系列人物报道,展现一批活跃在科技、健康、教育和新产业等领域的女性知识分子的风采,描摹她们投身创新发展实践的事迹,呈现她们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品格以及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情怀。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周韵曦

作为丝绸大国,蚕丝为中国人再熟悉不过。当精美的丝织品为人们带来美的体验,丝胶(蚕丝组分)的生物医学价值却长期被忽略和浪费。通过近5年的系统研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创新性地挖掘出丝胶的独特价值,她的系列原创工作不仅改变了丝胶的命运,也为更多人重新拥有健康打开了梦之门。

学成归来 报效祖国

“长久以来,我一直有种特殊的报国情结。”王琳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自己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母都是知名医学专家。“他们曾在国外长期留学深造,但最终都选择了回国报效祖国。”幼时曾与父母一起出国的王琳,随父母在莱茵河畔的美丽小城洪堡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长大后选择了基础医学作为自己的职业,并在赴美留学多年后依然沿着父辈的足迹,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在世界生物医学研究最高学府布朗大学读博时,王琳接触到医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能和最顶尖的科研工作,也有幸看到一群优秀的华人同胞在科学领域里畅游和搏击的身影。“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伟大成就让人发自内心地敬佩”,这让她在心里埋下了选择投身科研的种子。

当时,她的丈夫也在美国另一所高等学府工作,为了报效祖国和母校的培养,王琳夫妇双双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许诺的国外发展机会。2012年,王琳通过“青年千人计划”回到祖国,回到最亲切的家乡工作。对此,她尤为感谢国家的培养和国家海外人才计划的远见,“我们国家这么大,很多地区仍然还在贫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选择对科研进行这么大的投入非常不易,且很有远见;国家的信任让我非常感动,也深深感到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对祖国和故乡有着深深的依恋,在国外时总感觉像浮萍”。王琳告诉记者,外边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时常让她有漂泊无依的感觉。回到祖国的怀抱,才让她感觉像小树真正扎根了,发自内心的踏实又温暖。

“报效祖国听上去似乎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但其实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能实现祖国对我们的期望。”回国后,长期从事再生医学与创伤修复研究的王琳创建了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新生物材料研发及其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并开创性地开展对丝胶(Sericin)生物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创新工作 “变废为宝”

她的创新工作“变废为宝”的将剿丝产业的废弃物“丝胶”回收利用,转化成具有高科技附加值和独立知识产权的、可用于创伤修复/再生的丝胶组织工程生物材料,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发适用于外周神经修复的丝胶神经导管,以及成功研发了新型丝胶生物支架、可注射水凝胶及多种多功能新药物载体。

一系列原创工作开创了丝胶在再生医学与创伤修复中应用的新领域,使我国在丝胶组织工程产品研发领域走在了国际前沿,并将有可能提升我国传统剿丝行业的现状,再次驱动我国在丝绸行业的引领作用。一条“新丝绸之路”在显微镜下正徐徐展开。

除了将丝胶生物材料应用于对外周神经、中枢神经与心肌的修复,王琳还带领团队将丝胶生物材料的应用拓展到皮肤、软骨、骨胳肌等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创伤修复领域,并实现着不断的突破。王琳希望,未来能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中国制造的组织工程产品,并为改善人类健康开辟新途径,造福广大病患。

一系列在国内外再生医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让王琳多次受到行业和学术领域的肯定。2014年,她当选中华医学会再生医学分会全国常委;2015年,她获得再生医学首届“王正国创伤医学创新奖”和“霍英东青年教师奖”,2017年她被评选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多年科研工作之后,我深知科研道路的艰苦和不确定性,不仅要能吃苦,还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但仍然决定要坚定地走下去并且尽量有所作为。”作为导师,王琳治学严谨,关爱学生,注重育人,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学生和女性科研工作者们。

鼓励女性 投身科研

在王琳看来,研究与生活并不是对立,而是并行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扮演好身为女性的各个角色,但并不苛求完美,尽量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才能持久。”

科研实验本就充满困难与挫折。踏上这条艰辛路,挫折是常态,经历失败更是家常便饭。这就要有“不断重新再来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王琳表示,困难与挫折面前,一定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打不垮的精神韧劲,同时“发挥女性特有的韧性,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温柔的力量,温柔的小女子,也可以做成一番事业。”

2017年2月28日,王琳被授予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称号,这个奖项的宗旨在于鼓励从事科研的女性。“好的花朵需要好的土壤”,谈到女性教育,王琳认为,好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女性的培育非常重要。

“轻视和不尊重是对女孩最大的伤害,会造成长期不良的社会后果。因为每一个女孩都是未来的母亲,而母亲又肩负着继续向下一代传递价值观、培育下一代的职责,一个尊重母亲、尊重女性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王琳希望,在全中国、全社会都能普遍形成关爱女孩、重视培养女孩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女性自己也要做到自尊自立,自强不息,要不断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形成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要勇于追求卓越,有所作为。”

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女性投身科研,希望社会给予能更多的扶持,更多的鼓励,希望将来能出现更多的女性科学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