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4月19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被虐致残女童昏迷的500个日夜 扣留环保部督查组一小时,底气何来? 不鼓励未成年人犯险应成为理性共识 培养“大学生村医”让医疗资源下沉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鼓励未成年人犯险应成为理性共识

□ 木须虫

据媒体报道,9年前,8岁少年为救同学落水身亡,家人至今仍在悲痛之中。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早已进入中小学校,但是“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一则没有出现在新版守则中。

未成年人因见义勇为将小悲剧酿成大悲剧,相关的案例不胜枚举,惨痛的教训证明救人需要充分的理性与扎实的技能。换言之,见义勇为是需要条件的,而非道德上无尽的义务。即便是成年人见义勇为,在道德与理性的冲撞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念倾向于见义“智”为,坦率地讲,这是一种进步。

见义勇为作为彰显人际互助和展示人性力量的社会价值,的确不可替代。但在鼓励与保护之间,界线的模糊向来都是一个问题,鼓励什么、提倡什么、不主张什么等等都不清晰,从而形成了诸多认识误区。

事实上,现代社会,见义勇为只能成为弥补公共管理不足的一个环节,见义勇为所倡导的理念应当符合“避险”的原则,把更多涉及险责的部分还给公共管理,由公共管理机构来执行。更多地从制度与机制层面给见义勇为松绑,给道德减压,也从另一个层面提升公共社会应对紧急救助的能力。

对待成年人见义勇为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未成年人来说,首先他们作为特殊的群体,本就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其次他们属于不具备完全法律责任的群体,一些相关的法律义务亦不能强加。譬如,未成年人在同伴落水的情况下,法律上的照顾义务并不适用,而且道义上的救助,更不能局限于不具备救助能力的直接救助,选择呼救和报警或许更有效。

不鼓励孩子犯险应成为理性共识。利与弊的比较,得与失的权衡,永远是理性思考的不二法门。保护未成年人与倡导见义勇为,并不是天然对立的,鼓励见义勇为也不意味着无须尊重生命的价值。见义勇为并不是社会精神的唯一,更不是道德干瘪的符号,而是道德、权利与权益综合的命题,需要公共管理上合理引导,理念上要跳出单纯的价值说教,不倡导不具备能力的救助行为,不片面放大见义勇为的价值导向;教育上应快步跟进,并且将常见见义勇为诸多涉险的细节,纳入未成年人安全教育;立法上应加快完善,诸如未成年人参与救火、救灾等行为,还应从法律上予以禁止,不能留有模糊地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