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茹希佳
蚕丝,是江苏吴江震泽小镇的人文符号与文化基因,携着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位从小镇走出的姑娘“小芳”胡毓芳怀揣着对丝绸的痴迷与热爱,放下教鞭,下海经商,创办苏州太湖雪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用一根根丝织出了千万床蚕丝被,也织出了一条从创业到创新、从特色到品牌的传统产业蝶变之路。
3月,在这个属于女性的季节里,胡毓芳收获了“江苏最美人物”的荣誉称号,她身着真丝旗袍装,脖颈间围起真丝彩巾,为震泽丝绸代言,娓娓讲述她与丝绸的故事。
弃教从商 心牵丝绸梦想
1987年,胡毓芳从中师毕业后,被分配到震泽,投身教育事业。正当她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茁壮成长时,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深深触动了她,“没和父母商量,我便辞掉‘铁饭碗’下海经商,做起了茧丝绸贸易,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胡毓芳狡黠地一笑。
1998年,在股市中受挫的胡毓芳重返学校开办小卖部。2002年8月,在震泽茧丝市场,她租了3间小门面,靠着一张拉绵桌和4名女工,开启了太湖雪的艰苦创业路。
创业之初,胡毓芳既当老板又当销售和司机。“有一次,我接到客户电话,立即要40条被子送到吴江,当我费了好大力气把被子全部塞进轿车开到吴江后,客户电话又来了,说被子不要了,其他企业已经送到了。”胡毓芳满肚子委屈,擦干泪水后,她暗暗在心底发誓:“再苦再难,也一定要办好企业,以后让客户点名要太湖雪的产品。”
攻克短板 迎来行业春天
作为传统工艺产品,要想抢占市场,打造品牌,必须要有创新思维,胡毓芳总结:“传统工艺生产的蚕丝被有两大先天性弱点:一是容易板结发硬,二是使用时间长后丝绵容易移位、糅合和变形。”而这两大弱点,一直限制着消费者的需求,也卡住了蚕丝被产业发展的“脖子”。
针对蚕丝被行业的发展瓶颈,胡毓芳多次前往江浙一带,与丝绸前辈总结经验寻找根源,前往苏州大学,与蚕桑研究所联合研究探讨。在丝绸人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攻克了传统蚕丝两大先天性弱点,彻底改变了蚕丝被的市场命运。
与时俱进中,胡毓芳不断创新蚕丝被工艺,相继成功开创“蚕丝被全过程无污染手工拉网”制被新工艺;和苏大蚕桑研究所合作研发“可水洗蚕丝凉被”;发明伸缩式拉绵台、标准定位扣,让工人无需用尺丈量,就能精准拉出相应尺寸的被子,生产效率提升了10%。如今,这两项小发明,已经在震泽蚕丝被企业中广泛运用。
这些创新的产品和成果价格非常亲民,几百元到几千元钱不等,真正让真丝家纺走入寻常百姓家。
丝路情怀 传递丝绸名片
2012年年初,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重振苏州丝绸”的构想,令胡毓芳倍感振奋,“蚕丝被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传统行业,而是一项富含科技创新潜力的朝阳产业。”
她与梁雪芳大师刺绣工作室联手,将传统苏州刺绣艺术融入真丝家纺,既凸显文化价值,又提升时尚感;把盛泽的丝绸面料融入产品,开发出一百多个真丝家纺品种,更重要的是,她要把过去流传下来的“宝贝”推向海外。
踏着“一带一路”的春风,2013年,太湖雪惊艳亮相土耳其“中国丝绸展”;2015年,太湖雪又成为第53届世乒赛官方唯一指定丝绸品牌,为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定制丝绸“国礼”,把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丝绸推向世界。
思维敏捷的胡毓芳特别善于抓住市场赋予的机遇,她注重渠道创新,借助“互联网+丝绸”开拓电商领域,相继在阿里巴巴、亚马逊、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并把跨境电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大洲,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让苏州丝绸的闪亮名片飘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