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变不好的习气、找到正确的方法。但具体到如何批评时,很多妈妈却感到力不从心,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批评产生最好的效果?
指出错误,但不能乱贴标签
对于孩子的错误,妈妈可以指出来,但一定不要乱贴标签。媒体曾经报道过一个16岁少年犯的故事,这个少年犯回忆起自己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时,说了这样一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事。
5岁那年,有一次为了买零食,他拿了爸爸口袋里的10元钱。那时10元钱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家里一个星期的菜钱。但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只是单纯地想:有了钱,就可以买好吃的了。
妈妈知道他拿钱的事非常生气,将他痛打一顿,一边打一边狠狠地骂他是“小偷”,长大以后“要坐牢的”。尽管他当时并不明白“小偷”的真正含义,但从妈妈愤怒的表情中,他觉得这一定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并感到十分羞愧。
不仅如此,以后只要他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妈妈就会拿这件事翻旧账。慢慢的,他开始自暴自弃,最后真的成了一个惯偷。
孩子偷偷从爸爸口袋里拿钱固然不对,但对于一个只有5岁的孩子来说,这只是一个无意识的举动,只要正确引导就可以了,但妈妈却给孩子贴上一个非常可怕的“小偷”标签,而且不断让这个标签固化,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加上孩子的分辨能力不强,误认为自己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
因此,妈妈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一定不要乱贴标签,诸如“笨蛋”“自私”“窝囊废”“胆小鬼”“坏孩子”之类的话都是很忌讳的,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非常消极的影响。
可以让他认错,但别挖苦、讽刺
批评孩子时,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可以让孩子承认错误,但不要挖苦和讽刺孩子。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一时嘴巴痛快,更不是为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一家人周末去郊游,别人都准备好出门了,14岁的女儿却还在房间里挑衣服。妈妈忍不住对女儿喊道:
“为什么你做事总是那么磨蹭,没看见大家都在等你吗?出个门还那么费事,你以为你是大明星啊!”
妈妈本想让女儿快点,但这样的话不仅没起到作用,反而让女儿很不高兴,一路上沉着脸,本来快乐的郊游也变得很不愉快。
如果妈妈将这种指责加讽刺式的批评,变成温和的提醒和建议:
“既然去郊游,我觉得你穿红色的运动服配白色的旅游鞋很合适,照相也好看。还有,如果你能够快一点,大家就不用一直站在门口等,你说是不是?”
女儿的反应则可能是,不仅用很快的速度换好了衣服,并且会向等待自己的家人表达歉意。
可以表示失望,但别一棍子打死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对孩子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比如孩子的作文没写好,妈妈可以说:“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看了七八本书,共同总结了不少描写不同人、不同事物的句子和形容词,但在你这次作文中,我却没有看到你有所运用,这让我觉得有些失望。你能不能告诉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但不能说:“你看看你写的都是什么东西,我看你这个样子,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一辈子也别想写好作文。”
“你总是……”“你从来就……”“你永远都……”“你简直……”类似这些断然的评判和结论,不仅起不到效果,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适得其反。
(作者为母亲素质研究专家、高级培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