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早上不到六点,天蒙蒙亮,家住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保全村的村民杨丰玲就已经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点上炉子,烧水做饭。今天,村里的蔬菜大棚要加固,她得早一点到棚里去干活。
“基本上大棚有活我就去干,喂他吃上饭,我就去地里。”杨丰玲口中的“他”,是自己的丈夫。由于一场意外,她的丈夫失去意识,瘫痪在床。少了一个劳动力,杨丰玲的家变得贫困。“以前就是自己种点地,收成也不是很好。有时候碰上他身体有啥情况,一天到晚离不开人,我哪里也去不了。”
保全村村支书谢庚兵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到2015年,村里像杨丰玲这样的贫困户总共有43户69人,其中贫困妇女就有39人。“村里的集体收入非常少,2015年总共才有3000元的集体收入,也无法给这些贫困户提供帮助,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
2016年,山东省妇联开展的“小康路上·姐妹同行‘百企联百村’巾帼脱贫行动”的结对帮扶项目中,保全村作为“省级贫困村”,得到了一个帮扶名额。“当时市妇联、区妇联都来帮我们考察项目,最终决定,在村里建蔬菜大棚,帮助农户脱贫。”谢庚兵说。
而像杨丰玲这样有劳动能力,但家中有病人无法外出打工的,村里就把他们“招聘”到大棚里工作,每人每天可收入50元。“大棚离我家很近,家里有什么事我也可以及时跑回去。再有,大棚里也不是天天都有活干,有活我就来干两天,不耽误自己家的地,还能多挣钱。”
记者了解到,到2016年年底,保全村已经有37户家庭脱贫。“村里通过各种方式,最起码要保证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每人每年有最低3800元的收入,争取到2017年年底全部脱贫。”
谢庚兵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建造的西红柿大棚是最新的“智慧型生态大棚”,有摄像头24小时传送数据,大棚里还养殖了专门用来授粉的“熊蜂”。记者跟随他来到大棚里,虽然外面寒风呼啸,大棚里却是温暖如春,绿油油的西红柿正在等待成熟。谢庚兵说,下一步,他们打算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到这里来采摘西红柿,亲身体验一下现代生态蔬菜大棚的优势。
杨丰玲告诉记者,如今能在大棚里工作,她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一个棚里一起干活的有4个人,基本上都是妇女。在这儿一边干着活,一边说着话,比我原来在家里闷着强多了。”跟杨丰玲一起干活的村民刘大姐也说,自从来大棚里干活,杨丰玲看着比以前更爱笑了。
大棚里,“杨丰玲们”还在忙碌着,而他们的欢声笑语,透过那一层薄薄的塑料布,在田间地头回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