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2月13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27年,为59个孤残儿童撑起一片天 2016年全国143.5万“黑户”登记上了户口 推动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 新春开笔礼 2143户典型家庭汇集“家文化” 上海公益母乳库存量告急 亟须捐赠 这一年,我从绝望中重新站起 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已建成 胎儿性别影响孕妇免疫反应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3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名村妇联主席的坚持——

27年,为59个孤残儿童撑起一片天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姜军旗

春节刚过,山西省临猗县妇女手工艺协会会长陈玉芳就开始张罗今年的刺绣培训班,培训班对妇女和残疾人免费。

“没办法,为了这几个孩子,还得干!”在临猗县,担任临晋镇代村妇联主席的陈玉芳是十足的名人。陈玉芳的两个儿子早已成家,她所说的孩子是自己27年来陆续收养的59个娃。“现在只有9个需要照顾,其他的都已经能自食其力了。”

由于长年的劳碌,年届花甲的陈玉芳满身的病痛。2015年年底,由县市妇联极力促成,这位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再次担起了妇女手工艺协会会长的重担。随着59个孤残儿陆续成家立业,陈玉芳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帮助妇女和残疾人创业就业上。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陈玉芳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59个娃一个“妈”

陈玉芳从小由养父母抚养大。养母心灵手巧,乐于助人。1979年,从小跟随养母学裁缝的陈玉芳被吸纳到大队缝纫组。土地承包后缝纫组随之解散,陈玉芳开始在自家办起了缝纫培训班。1990年,陈玉芳创办了华禹制衣厂,38名员工中16人是残疾人。一年十多万元的收入也让陈玉芳成了当时村里少有的富裕户。

一次偶然的进京学习,陈玉芳创业的故事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了专题片,也正是这个报道开启了陈玉芳收养孤残的艰辛路。

“片子播出时我已从北京回到了山西,没想到辽宁14岁孤残少年艾厚庭看了电视后千里迢迢赶到运城临猗,希望我收他做学徒。”陈玉芳心一软,不仅收留下这个拄着双拐的孩子,还送他到医院看病。之后,她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小艾收为养子。

这一举动改变了陈玉芳的整个人生。之后,不断有孤儿向陈玉芳求助,有爷爷奶奶领着来的,有民政、妇联送来的。很快,陈玉芳收养的孩子超过了20个。由于收养的孩子很多有残疾,上学成了一个大问题。

在给孩子们联系学校数次碰壁后,陈玉芳想到了自己投资办学。1993年,陈玉芳办起了民办寄宿制学校——博达学校。除收养的孤儿外,也面向家境贫寒的学生开放,孤残儿全部免费。2003年,陈玉芳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集小学、初中、职业教育于一体的全日制封闭式学校。

“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山西省优秀女企业家”“山西省十大公益事业功臣”“感动山西人物”“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文明家庭”……荣誉也接踵而至。

从1990年收养第一个孩子以来,陈玉芳一家27年共收养59名孤残儿,资助了53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除9名孤残孩子现在还上学阶段,其余的50名就业或自主创业,其中27名已成家立业。

2008年以后,陈玉芳的制衣厂效益一落千丈,学校也陷入困境。几年下来,欠下200多万元的外债。2012年,在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帮助及社会捐赠下,陈玉芳的博达学校最终走出了困境。2012年,陈玉芳创办的博达学校向临猗县政府整体移交。

妇女就业创业带头人

学校移交后,陈玉芳决定开办一家绣艺公司。她将绣艺坊设在临猗县文化馆旁,给绣艺坊取名“爱润信”,寓意用爱滋润诚信。陈玉芳说:“创办绣艺坊,也是因为早年跟随母亲学过扎花绣,而且自己又搞过服装,干绣艺正好合适。不仅可以传承扎花绣这一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还可以帮扶周边妇女和残疾人士就业。”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既然收养了这些孩子,就要尽到父母的责任,教育好每个孩子做人,教给他们谋生的手段,是我应该担起的责任。”目前,陈玉芳9个还在上学的孩子中,两个上大学,两个上高中,两个上职中,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还有一个在特教学校。在陈玉芳的多方奔走下,当地政府给孩子们都上了低保,平时也会有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

在爱润信绣艺坊,除了已装裱好的绣品外,还有一些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扎花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临猗县残疾人实训基地等。

“现在产品知名度还不够大,仅限于当地客户和一些熟人订单,产品的销路不是很好!”陈玉芳说,公司现在的收入,除了维持经营外,大部分都用在9个孩子身上。
2014年年底,临猗县妇联将陈玉芳树立为妇女居家创业的典型。2015年10月,临猗县妇女手工艺协会成立,陈玉芳出任会长。她的爱润信绣艺坊也成了附近几个县妇女日常交流的平台。2015年以来,陈玉芳还先后组织协会成员作品参加义乌、太原、三门峡、渭南等地手工艺品展览会,其中绣品“关帝圣绩图”在山西省文博会获奖。
临猗县妇联主席韩惠群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临猗县妇女手工艺协会依托陈玉芳的爱润信绣艺坊,已经辐射全县10余个乡镇及周边县市,涉及刺绣、编织、布艺、十字绣、剪纸、花馍等8大类手工艺品。手工艺协会成立以来,先后聘请县内外专家和巧手妇女,举办妇女手工艺培训班20期,培养了1200多名“绣娘”,带动800余名妇女居家就业。
好家风代代传承
“尊老爱幼做典范,爱老精神代代传”陈玉芳家的这副对联,是临晋镇代村村民送的。
“这些年最让我欣慰的是,我的两个儿子儿媳,不但和我们一起养育孤残儿童,他们还连续7年重阳节,为村里的老年人捐赠衣物和营养品。”
其实,最初家人对于陈玉芳收养孤残儿并不理解。但几年下来,家人被她收养孤残儿的无私大爱所感动,并自觉地加入到其中。两个儿媳2011年还被选为运城市模范孝顺妯娌。
“有一次,二儿子凌晨一点多回家看见我还在缝纫机旁做衣服。他含着泪说,妈,这样劳累你身体吃不消,我们做儿女的也心疼。我们和你一起供弟弟妹妹上大学。虽然他们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但有亲情在,妈你放心。”
陈玉芳的二儿媳在县特教学校任教,从6年前陈玉芳收养孤儿小东起,儿媳便承担起了对小东的日常照料。每天上班她都会带着这个有智力障碍的“弟弟”到学校,放学后再把他带回家。提到两个儿子和儿媳对弟弟妹妹们的照顾,陈玉芳很是欣慰,“也许是潜移默化吧,在家人的内心深处,这些收养的孩子们是近乎血缘关系般的一家人。”
“养孤育残、敬老济困是我们的家训,传播人间大爱、勤劳自立自强是我们的家风,用爱心和责任心关爱孤残孩子,是我们的家规,用我们的家规温暖孩子们残缺的心灵,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享受母爱和家的温暖。”
2016年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陈玉芳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虽然时隔近两个月,陈玉芳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当时手都拍麻了,感谢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家庭这么高的荣誉。今后,我们全家一定恪守‘养孤育残,敬老济困’的家训,积极参与到家风建设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