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方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强洪
李淑范,这个名字在武汉叫了65年,而她的俄文名字叫伊利娜·亚克利夫娜·契高特柯娃。今年92岁的李淑范现住在武汉青山区钢花村街111社区,是武汉市唯一的俄罗斯裔中国公民。
做一名“贤淑模范”的中国媳妇
李淑范1926年出生于圣彼得堡,1949年,这个名叫伊利娜的姑娘与前往苏联留学的中国小伙邱永言一见钟情,并永结连理。
1950年,她随丈夫回到中国,在广州从事翻译工作。刚到广州时,人们记不住她那长长的俄罗斯名字,于是她到公安局改名“李淑范”,取“贤淑模范”之意。1953年,为筹建武钢,李淑范一家来到武汉,成为“十里钢城”的第一批居民。
当时,武钢的土建刚刚搞完,正在运送生产设备,苏联专家也来了,为筹建武钢提供技术支持。专家们指定李淑范当翻译,不仅生产技术上的事情要靠她,生活上吃什么、到哪去玩,也都要找她。
在后来的那段特殊岁月,李淑范一家的日子很艰苦。丈夫邱永言被扣上了“苏修特务”的帽子,他劝李淑范回自己的国家。“我回去了会留下一生的遗憾,我们生要生在一起,死也要死在一起。”坚强的李淑范留了下来,坚守住那份执着的爱情。
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说起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李淑范老人坦言有些“曲折”:早在1958年,李淑范就曾被批准入党。当时的会议特别多,每次开会,热爱跳舞的她听着听着就想去跳舞。入党申请被批准后,她觉得自己开会还想跳舞,是思想不够纯正的表现,于是主动取消了审批资格。之后,她脚踏实地干工作,为“够条件”再接再厉。但她没想到随后中苏关系破裂,“文革”爆发使她一度失去了入党机会。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她心中又燃起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火。
李淑范彻夜未眠,认真地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这是她多年以来的心愿。用她自己的话说:“入党可约束自己,分辨好坏,促进进步,报答国家。”话虽简短,但包含了她几十年来追求之路上的坎坎坷坷、辛酸荣辱,也诠释了她几十年来从不放弃的动力源泉。
2004年7月1日,面对鲜红的党旗,来自俄罗斯的78岁的李淑范庄严宣誓,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流下幸福的泪水:“心愿了了,别的一切都不需要了。我现在就差发挥自己的余热了。”
发挥余热 不知疲倦
退休后,李淑范不仅参加健身舞、民俗舞等文艺活动的表演,在她的倡导下,还组建了金秋时装队,不少老年妇女前来报名参加。在111社区,大家亲热地称她为 “不老的喀秋莎”。
2015年,她的俄语免费培训班面对街坊邻里开放。为了这个梦想,她专程回到俄罗斯,从圣彼得堡带回一套幼儿学习资料,在社区寻找合适的场所,为孩子们教授俄语。
对于荣获武汉青山区“最美家庭”称号,老人说,多年来她教育3个儿子“少说话多做好事”“为人要正直、勤奋”。三儿子邱承斌是武钢炼铁厂五高炉班子成员,不仅是党员,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二儿子邱承刚即将退休,他说:“过去的日子很艰苦,正是母亲的坚强和乐观,让我们坚持走到了今天,有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如今已92岁的李淑范老人依然健康、开朗,活跃在社区,活跃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问及是什么让她停不下舞动的脚步时,她激动地说:“从宣誓那一刻起,就更加坚定了要把自己的余热奉献给我毕生眷念的十里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