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不懂得表达、缺乏经验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欠缺等原因,孩子往往比大人更容易感到恐惧,如果这种恐惧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和抚慰,往往会演变成各种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时读懂孩子内心的恐惧,让孩子安心。
孩子的一些过激反应和行为,往往是因恐惧引起的。比如,妈妈给6岁的哥哥买了一个礼物,却没有给4岁的弟弟买,弟弟非常生气,大哭大闹,妈妈因此训斥了他。
表面上看,弟弟在乎的是一个礼物,而实际上,弟弟真正担心和害怕的,是妈妈只爱哥哥不爱自己。这时妈妈正确的做法,是让弟弟感觉到妈妈一如既往的爱。
这时候,妈妈可以蹲下来,告诉弟弟:“你是不是觉得妈妈给哥哥买了礼物没给你买,妈妈就不爱你了?其实妈妈只给哥哥买,是因为哥哥现在需要而你暂时还用不上。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妈妈都永远爱你!”然后,再给弟弟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样做,和简单地责骂孩子相比,效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不懂得及时化解孩子内心的恐惧,往往会引起很多问题。
中央电视台一个心理访谈栏目曾经播过这样一期节目:
一个本来学习很好、很听话的孩子,突然间变得和父母水火不相容。焦虑的父母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孩子走进了演播室,希望专家能够帮助孩子解开心结。
在探讨的过程中,专家找到了孩子变化的根源:
初二的时候,有一次孩子在网吧玩,回去的路上突然想起自己把自行车忘在了网吧门口,于是就回去取,结果发现钥匙丢了。网吧离家不太远,于是他想把车子扛回家。没想到,这个举动却让保安误把他当成了小偷,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他打了一顿。事后尽管保安道了歉,但却给孩子的内心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他做梦也没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遗憾的是,妈妈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也没有和孩子做进一步的交流。当时正好是暑假,孩子把自己关在家里整整两个月。开学的时候,学校里开始有风言风语,说他是小偷。
在孩子的要求下,父母给他转了学。可新同学对他很排挤,两次投票都说他是上课说话最多的人。他觉得很委屈,回家向妈妈倾诉,妈妈却骂了他一顿:“要是你没说话,人家怎么会冤枉你?”
慢慢地,孩子开始变了,对父母非常冷漠,处处和父母对着干。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当我被当作小偷的时候,我多么希望妈妈能安慰我一下,哪怕说一句‘这不是你的错’,我也会好受许多,也不至于变成这样子。”
当孩子被当作小偷、遭遇人生的第一次巨大恐惧时,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妈妈的抚慰和鼓励,但这位妈妈却根本没有当回事,甚至连起码的安慰都没有,当孩子不得不转校、希望重新开始却遭到同学的排挤时,妈妈仍然只是一味地指责。
当妈妈给予的和孩子渴望得到的背道而驰、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并通过越来越逆反、越来越难以管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孩子的恐惧,尤其当孩子的行为表现得很反常或者孩子遭遇比较大的挫折时,我们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内心的变化,帮孩子化解负面情绪,克服内心恐惧,以免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