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
记者 陈若葵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教育部委托课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劳动意识。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中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自我服务能力并不强,不少孩子在家中是“甩手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些大学生不爱整理内务、宿舍里脏乱不堪,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交由洗衣店处理。不会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差,已成为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的通病。
孩子们没有养成劳动的习惯,自理能力差,有多方面的原因。寒假来临,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有了比平时多一些的自由支配时间,这也正是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技能的好时机。
家长会在假期安排孩子做家务吗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小学生家长有让孩子在寒假学做家务的打算。他们表示,孩子应该学习做家务、学习劳动技能,但平时孩子功课多,还有课外班,很辛苦,家长虽然心里想让孩子承担点家务活,但往往又不忍心让孩子因为干活而影响功课和休息。但在假期,可以把这一课补上。
宋女士的女儿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所小学读三年级。她告诉记者,孩子每天放学后有一个小时的乒乓球训练,通常六点左右到家,晚饭后写作业、弹钢琴,有时还要做奥数作业、读课外书。为了保证睡眠,孩子每天十点前休息,晚上的时间很紧张,因此平时没什么机会让她干活,在周末会有意识地安排她做扫地、拖地、洗碗这类简单劳动。
宋女士说,“我们对女儿学习成绩的要求是中等偏上,不一定出类拔萃,但希望她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具备必要的生活技能。这个寒假,我们打算让她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衣柜、书柜、书桌,养成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习惯,孩子自己劳动了,就会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和体谅他人,渐渐地就会懂得如何承担责任。”
家长姚女士告诉记者,她从女儿小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就学习自己整理书包、书桌,起床后叠被整理床铺;读二年级时开始帮忙洗碗、倒垃圾。相较于同龄孩子,女儿的自理能力是比较强的。姚女士说,“现在女儿读五年级了,我准备这个寒假教她使用洗衣机、同时教她手洗内衣。我们准备让她高一时出国留学,读美国的私立寄宿学校,所以,孩子的这些劳动能力还是要尽早培养。否则,将来出去留学,离开了父母的照顾,她会很不适应。”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数家长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但随着孩子年纪增长,学业逐渐繁重,家长因为心疼孩子,大多也就不再提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事了。谈到寒假是否有让孩子在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家长顾女士说:“儿子目前上初三,马上面临中考,正是紧张的时候,每天的作业都写不完,还有很多需要背诵、记忆的内容,孩子难得休息一会儿,如果家长再给安排一些家务活,孩子就真没有放松的时间了。有时候看到孩子没叠被子、书桌也很乱,本想让他自己收拾,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索性就帮他整理了。这个假期我们也不想给他增加负担,等中考完再集中训练吧。”
孩子成“甩手小皇帝”怪谁?
尽管多数家长觉得孩子很有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的必要,但他们普遍认为,如今的孩子大多比较懒,生活能力也较差:五六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小学生不会剥鸡蛋皮、香蕉皮,中学生不会洗自己的内衣……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做家务了。孩子既“懒”且“笨”,原因何在?
天津市社科院前不久的一项针对1666名3~8年级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和大人一起干家务”的高达93%,“愿意学做家务活儿”的高达92.7%;对于“你觉得劳动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吗”这样的问题,77.6%选择“培养自己的能力”,67.2%选择“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明显高于其他方面,说明孩子们很看重劳动对于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
然而,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就少了劳动热情呢?这与家长对劳动的看法和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10岁的楚楚告诉记者:“妈妈平时会让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洗水果、拖地、倒垃圾,但绝对不允许我用煤气。上周末,我跟爸爸学做西红柿炒鸡蛋,正干得起劲,妈妈从外面回来,见我在做菜,担心被烫到,立刻制止,硬把我从厨房里推了出去。”家长的包办代替,担心孩子做不好给自己添乱,怕孩子在做家务过程中受伤害,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
初二学生童柏表示,“上小学时干过洗碗、拖地这样的活儿,上中学后功课多了,课外班也多了,每天还要练琴、读课外书,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也就很少做家务了。有时间的话爸妈会让我玩一会儿游戏、看看电视,他们说家里的事不用我做。”童柏的妈妈徐女士坦言,她对孩子在劳动上没什么要求,只要能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整洁就行了,“虽然劳动教育很重要,但学校评价学生、日后的升学都主要看学习成绩,应该让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
采访中,一些也家长道出了他们的矛盾心理:从理智上讲,想给孩子安排点家务活,但从感情上讲,又心疼孩子——孩子的忙是有目共睹的,他们连睡觉、运动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家长哪还忍心再给他们加上“劳动”这个砝码呢?
上述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调查表明,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超过了对劳动的关注:如有54.4%的长辈说过“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家里的事用不着你管”;41.4%的长辈说过“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去扫马路(去种地)”。
应试教育下,学习成绩无疑在评价孩子的各项指标中占据“龙头老大”的地位,甚至在不少老师、家长眼里能“一好遮百丑”。学习好了,孩子有成就感,家人也能满足自己的各种愿望,而孩子家务活或是班集体劳动做得好,却得不到这些。
可以想见,如果家长把自理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些对孩子而言举手之劳的事当负担,处处为孩子提供帮助,剥夺了孩子最基本的劳动权利,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把事事依赖家长看做是理所当然,劳动习惯自然培养不起来。
学劳动从家务活起步
勤快的孩子有人缘。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既能自我服务,又能服务于他人,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生活即教育。父母可以利用寒假这段时间,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给孩子一个“岗位”,引导孩子做些具体的家务,比如,择菜、擦桌子、叠衣服、洗小件衣物、浇花、给鱼喂食、学习做简单的饭菜……督促他每天坚持,独立完成,承包到位。这既让孩子得到锻炼,又通过“做”使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体验成就感。
孩子的劳动付出,需要得到父母及时的肯定;如果孩子忘了,父母要用温和的语气和商量的口吻提醒:“孩子,今天是不是该墩地了?”不让他觉得做家务是一种负担。这能拉近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使孩子体验劳动带来的满足感与自豪感,保持对劳动持久的热情,孩子会变得更勤快、懂事,也更加尊重他人的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孩子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可能被子叠得很难看,洗碗时不小心摔了盘子,没能把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包饺子的时候地上撒了很多面……面对这些“小意外”,家长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成果,多赞美、多鼓励;对于劳动中的“小瑕疵”,则应给出具体的改进办法,帮孩子树立信心,争取下次干得更好。
在引导孩子热爱劳动这件事上,家长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自己积极参加劳动的行为来带动孩子参与其中。同时,让孩子明白,做家务和力所能及的劳动,与学习成绩同等重要,是生活必备的技能,掌握了劳动的本领,利人利己。